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诗篇《少年行三首》中写道:“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古有孙权在19岁时就已经继承其兄孙策的位置,带领战士取得颇多战绩,曾击败黄祖,而且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能力十分强劲。 而今也有这么一位人物,他年少成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戏剧领域颇有成就,更被称为“戏剧天才”,与鲁迅、巴金、郭沫若齐名。他就是曹禺。 痴迷戏剧,尝试多种角色 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他出生的第三天母亲就不幸去世,唯有曹禺与父亲相依为命。幸亏后有继母对待曹禺视如己出,让他能够感受到久违的母爱,童年不再那么孤单。 自幼曹禺就对戏剧展现出浓烈的兴趣,继母薛氏曾多次带领他去看戏,因此接触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唐山落子及京剧等多种类型的戏剧,更对戏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慢慢地曹禺从喜欢看戏到成为舞台上的一个角色,开始尝试挑战戏剧角色,他首次挑战的就是戏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 虽然没有专业的训练,但是曹禺在第一次挑战反串角色时就表现地十分出色,成功将女主角身上的疯癫和自信展现地淋漓尽致。 写成《雷雨》,一举成名 凭借着对于戏剧的痴迷与喜爱,曹禺最终走戏剧上创作的道路,着手准备写《雷雨》。

经过不断对角色心理的揣摩和打磨,一次次的修改,曹禺甚至会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子去讲这些人物的台词看是否适合。最终在1934年《雷雨》问世,颇受欢迎,同时曹禺也因作品被大家熟知,一炮而红。 值得一提的是《雷雨》能够很快刊登发表离不开大文豪巴金的力荐。当时曹禺在写完初稿后发给挚友章靳以阅读,后挚友发给巴金。巴金被作品深深吸引,于是当即就在自己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而曹禺也因《雷雨》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作品更是被视为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对于当时年仅24岁的曹禺就可以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他的才华,但更离不开的则是对戏剧的热爱与专注。 一生三段婚姻,两度辜负 1931年,曹禺与还在读高中的郑秀相识,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在郑秀进入清华后与曹禺成为校友,两人也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而在曹禺进行话剧《罪》的排练时,更是邀请郑秀担任女主角,每天朝夕相处间两人更加熟悉彼此,互相都有好感,但郑秀始终未答应曹禺的追求。 促使两人最终走到一起的契机是因曹禺胃病住院后,郑秀赶去医院看望并照顾,慢慢地才谈起恋爱。而《雷雨》正是在郑秀的陪伴下才写出来的,郑秀就是曹禺最忠实的读者。

1937年曹禺和郑秀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因那时局势动荡,夫妻二人只能搬到重庆生活。但似乎伴着环境的变化,曹禺的心也开始发生变化。 结婚后的曹禺发现自己与妻子郑秀在很多方面不契合,自然矛盾越来越多,让曹禺想逃离这样的生活。 就在这时,曹禺遇到第二任妻子方瑞,初识时就被方瑞身上那股温和的气质所吸引,更是以方瑞为原型写成剧本《北京人》,足以表达他对于方瑞的喜欢。

因此曹禺想要结束与郑秀的婚姻,但郑秀因深爱而拒绝离婚,于是两人便开启了十几年的分居生活,曹禺搬去与方瑞一起居住,而郑秀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 因为深爱,即使曹禺出轨,曹秀都没有选择离婚。但是当在新中国成立后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不离婚会影响曹禺的发展时,曹秀最终含泪同意离婚。

后来因那段特殊的时期,曹禺被送往劳动改造时,方瑞本就体弱多病,加之独留自己一个人,最终服用大量安眠药离开人世。 此时的郑秀依然放心不下孤身一人改造的曹禺,会时不时地去探望,选择默默陪伴着他。不过在特殊时期过去以后曹禺并没有选择与郑秀复婚,而是与李玉茹结婚了。

但是这些是非非谁又能说得清呢?后来当曹禺想起这段婚姻,对郑秀也抱有深深的愧疚,只能说那段爱情和婚姻,两个人都有错。 晚年创作不易,江郎才尽? 对于晚年的曹禺而言,一直试图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但似乎很困难。这不得不提起曹禺在劳动改造的那段过往。 在那段时间里曹禺被“无数检讨”缠身,每天有写不完的检讨,而且很多次都会因检讨“不深刻”而被打回,继续写。

在这样的“折磨”下,曹禺身心俱疲,而伴随着对于戏剧的热爱和创作激情也耗尽了。虽然后来特殊时期已经结束,但似乎已经于事无补。 而且晚年曹禺一直卧病在床,身体大不如从前。虽然有一颗想要创作出比《雷雨》更优秀的作品,但是最终只能抱憾而终。 当时的他床前经常放着一本书,每天都会在闲暇时观看,但越看越难受,最后只能无奈地于好友悲叹道:“我这一生太听话了。” 为自己无法写出一个更好的作品而悲痛。

女儿万方最后也将父亲曹禺的那些手稿发表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曹禺最后那未完成的作品。 曹禺的一生似乎就是为戏剧而生,对于戏剧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其中《雷雨》多次被用于话剧表演,更被改编为电影,深受大家喜爱。他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贡献了许多。 虽然对于曹禺自身而言,晚年没有写出一部优秀的作品感到十分遗憾,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才华,只是因为身处不同的环境,创作能力与热情都受到影响罢了。 总而言之,曹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戏剧天才,他值得被大家铭记,而他的作品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