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两国对战时经常是几十万的大军,不过这只是小说里的情节。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早期几千、几万人,那就是规模不小的战斗,哪怕到了三国末期的灭国之战,也不过是出动了20万大军而已。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人口损失严重,农业也受到很大伤害,因此招兵难,养兵更难,有几万人马已经是大军阀了。比如像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混到了平原相,也就是郡守的水平,此时他手下的兵力不过“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不过也已经是一个小军阀了。到徐州以后陶谦给了他“丹杨兵四千”,以这5千人马他就可以在小沛割据,协助陶谦对抗曹操。

同时期发生的吕布和曹操的衮州争夺战,双方的机动兵力也不太多,双方最后一次野战,吕布和陈宫不过带了万余人马,而曹操兵力更少,所以以伏兵击败吕布。荆州刘表和江东的孙权关系不和,双方经常开打,黄祖曾经派邓龙率兵数千人进攻柴桑,被周瑜击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占据一个州的军阀,能拉出来打的部队也不会太多,万把几千人规模的战斗才是常态。

就算是官渡这样的大决战,袁绍的兵力也不过是“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有“人马七十余万”。而曹操兵就更少了,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到偷袭乌巢前,曹操手下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算起来,在官渡之战开始时,曹操手里最多也就2、3万人马,这应该是他机动部队的上限了。

到了三国末期,人口也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像蜀汉投降时有“带甲士十万二千”,算上之前战斗损失,蜀军最多不过11、2万人,这已经是益州所能供养的兵力上限了。而魏国灭蜀之战时,魏军有钟会10余万大军、邓3万、诸葛绪3万,合计也不过约16万人。到灭吴之战,魏军也不过出动了大约20万人。

整个三国时期参战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是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之叛。诸葛诞裹挟淮南淮南屯田“十馀万官兵”和在扬州招募的4、5万人造反,东吴也派来了数万大军助战,而司马昭的平叛大军则有26万。算起来各方参战总兵力大约有50万左右,不过这里面很多不是战兵,比演义里动辄几十万人马还是要差得多。

演义和历史相差这么多,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他经历的元末农民战争里很多战斗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所以自然就带上了自己的时代印记,这是无可避免的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