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这样记载道: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此记载也被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演绎成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片段。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偌大的天下呢?那为何当时深具识人之明的曹操已经看出了刘备是位能成大事的“英雄”,没有杀了他呢?这就得从曹操怒杀兖州名士边让一事说起了。边让,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他善于辩论,辞赋,和陶丘洪、孔融齐名,其所作《章华赋》名噪一时,后官至九江郡太守。汉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曹操率军进入兖州,平定兖州黄巾军后,自任兖州刺史。时曹操进入兖州不久后,边让就仗着自己的名气屡次“讥曹”。

讥讽的内容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讥讽曹操是阉宦曹嵩养孙这样不好的出身,其行为也很符合文人名士自命清高的酸臭之气。当然他肯定不敢当着曹操的面进行讥讽,也只是私下和兖州的官吏、士人议论。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你在议论别人时关上几扇门,时间长了别人也是会知道的呀,更何况边让在当地的名气还很大。所以他对曹操出身的“讥讽之言”很快就在兖州境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统治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毕竟人言可畏呀!况且当时的社会是十分重视家族出身的,他这样做就是在生生打曹操的脸!最终曹操在盛怒之下,斩杀了边让和其妻子,曹操此举也是为了尽快平息对自己不利的言论,杀鸡敬猴嘛!但曹操的这个算盘显然是打错了,处死边让后,兖州的士民非但没有畏服于曹操,反而因此被激怒了。就在他处死边让不久,东征徐州陶谦,双方战事焦灼之际,留守兖州的陈宫、张邈等人发动了叛乱。他们率领叛军迎立了从洛阳出逃的吕布为兖州牧。一时间,兖州各郡都纷纷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在荀彧、夏侯惇等人的控制下为曹操坚守。

这才不至于让曹操彻底失去立身之地。由此我们可知,曹操仅杀了一个名士,就差点身家不保。接下来我们来看刘备在当时的声望。《三国志》中这样记载道: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徐州牧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名士陈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他所说的君就是刘备。由此我们可知刘备在当时的声望,并不亚于边让,甚至高于边让。此外,况且人家还是汉朝刘姓皇室后裔,根正苗红。所以曹操鉴于“兖州之变”的教训,是不会杀掉刘备的,他可不想再次闹到身家不保的境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