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位女教授,在985高校任教3年,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没几个人。最后因为考核不通过,她被辞退了。可谁能想到,2014年她转身进了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了历史。

2019年夏天,中山大学数学系的教室里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学生。讲台上的郇真看着稀稀拉拉的座位,手指不自觉地搓着粉笔灰。

她可是北大数学学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还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拿过冠军,妥妥的天才学者,可这会儿却迷茫极了。

她教的是《线性代数》,但学生们总说她思维转得太快,板书像看不懂的天书,PPT里的公式多得让人眼晕。

就这样,连续三年,她的教学评价排在末尾,科研考核也不达标,合同到期后,学校就没和她续约。

离开中山大学时,郇真把办公室里的演算草稿一张张放进纸箱。有同事劝她转行,觉得教书可能不适合她。

但对郇真来说,数学可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而是融入骨子里的本能。她父亲郇中丹是北师大数学系教授,她从小就和数学符号打交道,高中时省级竞赛奖项拿到手软。

在美国读博时,为了换研究方向,她宁愿多花七年时间重新读学位。在中山大学教书时,哪怕学生抱怨听不懂,她还是坚持凌晨两点修改课件。

2019年6月,华科大数学中心看中她在代数拓扑领域的本事,给她提供实验室和研究团队,让她专心搞科研。

在这儿,没人要求她一定得教好基础课,反而鼓励她把那些新奇的数学想法写成论文。

结果短短半年,她就把抽象的“李2群表示理论”变成了能让人理解的数学模型。2022年10月,一篇290页的论文被数学顶级期刊《Acta Mathematica》接收。

消息一传开,整个中国数学界都轰动了。这可是继1950年代苏步青之后,中国大陆学者第二次以独立作者身份登上这个期刊。

不过,争议也跟着来了。第二年8月,期刊主编证实这篇论文最后被拒稿了,华科大也撤掉了庆祝网页。

但谁也不能否认这项研究的价值,她构建的2 - 向量丛模型,在椭圆上同调与量子场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中山大学的老同事这才明白,当年那个“不会讲课”的副教授,思维早就到了一般人够不着的高度,就像她父亲说的:“她把数学当成童话世界,却忘了学生活在现实里。”

郇真的社交账号签名写着:“在至暗时刻,公式里的星光永不熄灭。”这大概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当教育体系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个特别的灵魂时,总有些“奇怪的天才”需要我们多些宽容。

郇真让人想起北大“韦神”拿着矿泉水啃馒头的背影,想起陈景润在6平米小屋里执着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些被大家看作“怪人”的学者,恰恰是突破认知边界的探索者。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学术环境里,郇真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常常在允许“奇怪”存在的地方诞生。

有位女教授,在985高校任教3年,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没几个人…


有位女教授,在985高校任教3年,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没几个人…


有位女教授,在985高校任教3年,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没几个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