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警整治“暴骑团”

漫画:冯大美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解树森)记者昨日获悉,深圳交警查获一个时常在滨海大道沿线机动车道内列队骑行的“暴骑团”,18名公路自行车爱好者被处罚。


深圳交警整治“暴骑团”


近期,深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机动训练大队通过视频巡查发现,有“暴骑团”频繁现身于滨河大道、滨海大道沿线,他们在机动车道内以较快速度列队骑行。所谓“暴骑团”,多为骑行爱好者自发组成,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常以模拟公路自行车赛的方式在城市道路骑行,还存在竞速追逐、闯红灯、随意变道、占用机动车道等违法行为,风险极高。

掌握线索后,交警部门迅速组织警力展开深入分析,确定该“暴骑团”出行的时间、路线规律。当日凌晨4时许,交警在滨海大道主道东往西方向设卡开展专项整治,大型警用无人机“登场”辅助执法,在空中巡查迅速捕捉目标“暴骑团”动态。5时30分许,视频捕捉到一行10余人的骑行队伍正以较快速度占用滨海大道机动车道疾驰,地面警力严阵以待。

随后,“暴骑团”进入路面交警视野,前端设置的拦截点位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拦截查处,后端警力则做好引导管控,截断后方社会车辆,避免发生次生事故。5时40分许,行动收网,交警现场查处18名“暴骑团”成员。在固定相关违法证据后,交警对涉事骑行者逐一依法进行处罚,并现场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规定,非机动车违反规定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的,以及违反规定进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道的,罚款500元。

记者发现,此起事件在骑行圈和社交网络上引发关注。更多的网友认为“城市管理只能尽量去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而公共安全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违反法律法规就应该严查。”

记者采访业内人士表示,被查处的群体属于竞速骑行,需要保持骑行的速度和连贯性,与广大市民日常锻炼的休闲骑行完全不同,普遍的城市休闲骑行道路和通勤非机动车道基本都无法满足类似群体的需求。“他们的骑行速度快的能达到40公里/小时,普遍的也都在30公里/小时左右,而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是25公里/小时。”业内人士介绍,“他们选择在凌晨骑行,显然有了减少对他人干扰的考量,而对于公共安全来说,仍然要求我们采取最严格标准来避免一切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原则。”也有律师指出,骑行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值得被接受和包容,但任何骑行爱好者都应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来满足个人的喜好。

骑行,是广受欢迎的健康时尚运动。然而,“暴骑团”的出现却给骑行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给道路交通公共安全埋下极大隐患。深圳交警提醒广大市民,骑行时务必遵守交通规则,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飙车”“竞速”活动,交警部门将依托科技手段与路面警力结合,持续加大对“暴骑团”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公共安全高于个人任性的“爱好”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日前,深圳交警通报查获一个“暴骑团”。被查获时,这一由18人组成的骑行队伍,正以较快速度占用滨海大道机动车道疾驰。相关新闻画面在深圳特区报微信视频号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

近年来,骑行已从单纯的出行方式,演变为集休闲、时尚、健身于一体的热门运动。穿过高楼大厦、街道巷口,迎着风,来一场城市骑行,是不少人的愉悦时刻,也是一道别样的城市风景。但“暴骑团”的出现,却着实煞风景。

说起来,“暴骑团”问题不少、危害不小。他们往往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把公共道路当成“竞技场”,行为如脱缰野马。看似是上演“速度与激情”,实际上是拿安全当儿戏——对自己、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骑行队伍呼啦一长串,占用大半个马路,太危险了!”大家对“暴骑团”,一肚子不满,头痛已久。“暴骑团”的“狂飙”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如果听之任之,城市秩序岂不乱套了?

公共利益与公共安全高于个人任性的“爱好”。对“狂飙”的“暴骑团”,该“捏闸”得“捏闸”,该“亮红灯”得“亮红灯”。深圳交警创新治理手段,果断、及时出手,不是打压健康骑行活动本身,而是对公共安全的刚性守护。

公共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爱好的边界,只能在公共安全的红线之内。任何以“爱好”为名,实则危害公共安全的任性之举,都必须被制止。树立规则意识,将安全放在首位,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情享受骑行的乐趣,才是对爱好最好的守护。

当骑行潮越来越热,“在哪骑”“如何安全地骑”也成为骑友们愈加关注的问题。有一些网友呼吁,拓展更多安全规范的骑行空间。对于这样的心声,要细致倾听、积极回应。持续优化骑行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骑行爱好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骑行条件,让更多人畅享骑行之乐。

未来十年深圳将建成一千公里以上休闲骑行线路

2025年4月,《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2025—2035年)》公布,规划提出构建高品质、高等级全域骑行道网络体系,考虑全龄、全民、全域的骑行友好需求。根据规划,未来深圳将延续山海连城“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总体形成“1+3+N”的休闲骑行道骨架,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休闲骑行线路,打造“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的深圳骑行品牌。

“1”是指滨海骑行道,线路全长200公里,将串联深圳东、西海岸线的三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一洋(伶仃洋)一河(深圳河),形成融海岸自然、海滨活力、海边慢行的休闲活力骑行带。

“3”是指西部、中部、东部山海骑行大环。西部山海骑行大环全长约200公里,连通南山区、宝安区、光明区;中部山海骑行大环全长约150公里,连通福田区、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东部山海骑行大环全长约150公里,连通盐田区、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

“N”是指N个特色骑行环。融合各片区的山海特色、片区功能、景观体验,围绕市民一天的骑行体验,形成各自超过30公里的环湖库、串河流、穿山林特色骑行环。

记者了解到,无论骑行道路怎样建设,骑行道路的限速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规划要求,在骑行道与漫步道之间划定交通标线,合理分配休闲骑行与步行的路权,限制骑行速度,规范混行路段骑行行为,保障步行与休闲骑行安全。同时,我市2025年启动《深圳市休闲骑行道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起草工作,其中规定对于骑行者在日常休闲骑行时,应当遵守限速规定(一般不得高于15公里/小时)。

(深圳特区报记者 解树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