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今天和大家聊一部冷门英剧。

探案题材、口碑不俗,收视一度超过《神探夏洛克》,但连播了五季之后热度仍然不温不火,这就是——《斯特莱克探案集》

这部系列剧虽然已经更新到第六季,但每一季都是独立案件,体量在3至4集之间,入坑没有门槛。

第一季《布谷鸟的呼唤》,播出时还算有点火花。

因为当时,剧集原著小说被人发现是J·K·罗琳以“·加尔布雷思”的笔名所著。这是她在出版侦探小说时常用的笔名。

她另一本披着“罗伯特”名字创作的《偶发空缺》,也曾被改编成剧集。

不过,或许是因为《哈利·波特》的影响力太大,很少有人关注到罗琳的其他创作。《斯特莱克探案集》系列,已经陆陆续续完成了七本小说。

在这个系列中,一共有两名主角。

男主斯特莱克是个摇滚明星的私生子,曾在阿富汗失去了一条腿,退伍之后开了家破破烂烂的侦探社,做起了私家侦探。

女主罗宾大学心理学肄业,偶然来到侦探社做临时雇员,没想到喜欢上了这工作,很快就由入门到精通。

于是,身残志坚的侦探和聪明能干的助手开始携手破案,在工作中逐渐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情感……

在不少“哈迷”眼里,斯特莱克和罗宾的组合有点像“异世界的罗恩赫敏”。

斯特莱克是个看上去平平无奇、实则能力出众、靠谱异常的搭档,罗宾则是那种悟性极高、聪明过人的“好学生”。

在历经五季之后,她已经对侦探社的工作驾轻就熟。

一天,她碰上一个名人客户。

对方自称伊迪·莱德维尔,是独立动画《墨黑之心》的创作者。

这部动画在网络上很火,二创作品层出不穷,最近还被电影公司买了版权,打算拍成电影。

伊迪按说也是个成功人士,但她整个人看上去却焦虑不已,表示无论付多少钱,都希望罗宾能接下这个案子,因为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

原来,伊迪近年来一直受到一个ID为“失范”的网友迫害,“失范”多次造谣她并引导网暴,把她名声搞得很臭,生活也大受影响。

最致命的在于,“失范”每次的爆料都并非完全虚构,而是从伊迪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里挖出一些真料,再春秋笔法带个节奏。

而且从他爆料的时间和内容来看,他很可能是伊迪身边的人。

有一次伊迪抑郁自杀,前脚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后脚这事就被“失范”爆了出来,甚至连她去的是哪家医院都知道。

因此,伊迪非常希望罗宾能帮她查出“失范”的真实身份,终结这场噩梦。

但罗宾从未经手过网络追凶,于是拒绝了她。

没想到没过两天,伊迪惨遭谋杀。

案发现场是一座公墓,那里也是动画《墨黑之心》里故事发生的场所。

当天,伊迪和前男友乔什相约在公墓见面,先到的伊迪被凶手用电击枪杀死,手机被拿走;晚到的乔什也遭到凶手袭击,生命垂危进了医院。

由于伊迪死前来过侦探社,罗宾和斯特莱克被警方找上。

斯特莱克敏锐地发现,随行的警务人员里有一个人来自军情五处,这说明伊迪的死和恐怖组织有关。

而罗宾认为,如果她当天没有拒绝伊迪的委托,也许伊迪就不会死。

出于自责,她决定完成伊迪的“遗愿”,查出“失范”是谁。

从伊迪生前给出的信息,罗宾梳理了她的人际关系网,很快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

其一是伊迪的前男友乔什。

他是《墨黑之心》的联合创作者,两人早已不欢而散。

尽管警方排除了乔什的凶手嫌疑,但从他身上可以挖出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前女友基娅。

基娅声称《墨黑之心》是自己的创意,被乔什和伊迪剽窃。在伊迪死亡前一天,她还在网上发表暴言,说想把两人捅死,具备作案动机。

另一个是两人的公关经理和经纪人。

此人对《墨黑之心》的项目运作了如指掌,在生活上与伊迪也十分熟识,具备作案能力。

其二是伊迪的未婚夫

伊迪来侦探社的那天,罗宾就注意到她的颈部有手指样的淤痕,但问起时却被她随便搪塞了过去。

经过调查,她发现菲利普对《墨黑之心》的归属非常在意,一直要求做电影版编剧,但从未得到认可。也许他并不爱伊迪,只是看中了她的价值。

其三是《墨黑之心》动画的配音演员沃利。

此人是个极右分子,因为不当言论被伊迪解雇,此后便成了她的“黑粉”头子,天天在网上开直播爆黑料。

他的直播吸引了恐怖组织“减半”的注意,这伙人专挑政见不合的女性名人下手,此前也进行过针对女议员的袭击。

确定了几个嫌疑人之后,侦探社便开始分头跟踪,监视目标。

另一边,罗宾潜入“失范”制作的《墨黑之心》衍生游戏聊天室,试图从匿名的网络世界里套出更多线索。

众人就这样线上、线下配合,一一排除为上述诸人排除嫌疑。

声称被剽窃创意的“原作者”,眼红的利益相关者,觊觎他人才华的无能狂怒者,被开除后复仇心态拉满的极右分子……伊迪和《墨黑之心》似乎就像一块蛋糕,被四周虎视眈眈的目光吞食。

究竟谁是躲在屏幕后的“失范”,他又是否就是凶手?

这里就不给大家剧透了,整部剧只有4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作者罗琳在近些年也一直深陷“文化战争”,且不论她的观点你是质疑或认同,她确实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与伊迪生前相似的网暴。

因此在原著出版后,有读者怀疑她是不是将自己的经历与怨气写进小说,向网络上的键盘侠们反击。

但罗琳曾专门辟谣,说“伊迪”的故事并非基于她的生活体验,小说的创作时间要更早,并表示自己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这只是一个奇怪的巧合。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回反倒像是“生活效仿了艺术”,不过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这样的“效仿”在现实中能少一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