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史首部深海战争大片《蛟龙行动》正在热映,影片领衔主演、影片中饰演蛟龙小队队长孟闯的黄轩,日前接受齐鲁壹点专访。
齐鲁壹点:您最初是如何接到《蛟龙行动》的邀约的?
黄轩:接到邀请的时候,我是在跑《莫斯科行动》路演。当时我非常开心,也很兴奋,从来没有犹豫过。作为一个男演员,谁不想演一个帅气的现代特种兵呢?我是看过《红海行动》的,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震撼了,我觉得它是中国现代战争题材的天花板。我没想到《红海行动》会拍续集,更没想到会找我拍。
齐鲁壹点:孟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哪些角色特质,是来源于你自己的构思?
黄轩:我觉得他是一个刚中带柔的人。在大家看来,他是一个非常刚毅严谨、不苟言笑的队长。他对自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他对队员的要求也非常高,在任务面前,他是不给任何人留情面的。
孟闯不苟言笑的这一面,主要是我自己设想的。他半边脸上有疤,是在训练时为了救队员炸伤的,因此半张脸神经受损而不会笑。所以,我对这个人物的设想就是,可以称之为是不苟言笑,但同时也是难以笑出来。
齐鲁壹点:这一次拍《蛟龙行动》,演员们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黄轩:以拍电影来说,《蛟龙行动》的训练应该是最高标准、最高强度、最高要求、最高投入的训练了。因为我们的教练划分得非常细,有体能教练、战术教练、枪械教练、潜水教练等等,都是从全世界请来的精英教练。除了筹备期在训练之外,后来在整个拍摄过程的间隙里,也都是在训练,加起来大概有8个月左右。在这个剧组,我个人的训练量大概相当于我拍这么多戏以来训练时间加起来的总和。
齐鲁壹点:有哪些训练刷新了你的人生体验?
黄轩:首先是枪械训练。因为我其实没拍过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这些枪械武器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也是陌生的。电影里这种现代军事士兵的装备这么的丰富,任何小器械都非常细致,包括止血带,甚至连止痛针什么的都有,还有枪、手雷,这些都是我以前拍戏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我在训练的时候,虽然一开始拿的是仿真枪,但我觉得无论是手感还是造型都很真很好看,都让我觉得非常兴奋,拿上以后我觉得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当大家摆出那些造型动作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们这个集体非常帅气,每个人都是这样,这个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
还有就是潜水训练。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潜水的戏,所以大家都要从头开始接受系统的训练。我们潜水不是简单的休闲潜水,而是你要游进去、潜到二十米以下的深度,然后按照指示在水下完成复杂的指令。到最后我们甚至已经是抗压训练了,因为教练会突然关灯,整个水下突然一片漆黑,教练会在黑暗中拔掉我们的氧气罐、摘掉我们的面镜、把我们的装备给扯下来。然后,大家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深水里,你要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紧张、不能慌,冷静下来之后慢慢去找你的氧气。如果看见队员在旁边,要赶紧向他求救,然后拿到他的备用氧气塞到自己的嘴里呼吸,稳定下来再去找面镜,因为在水下不戴面镜是看不清东西的。当然,教练不会让你真的找不着,他会等一会儿再给你,你戴上面镜之后再去找其他的装备,把包括氧气罐在内的这些装备重新背上,再把呼吸管塞到自己的嘴里,这才回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这些说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步骤,但真的,在那么深的水下,在你没有防备和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这么一下,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到最后,我们都训练到了一定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扛住这种压力了,无论教练怎么折腾,我们都能在水下保持冷静。
齐鲁壹点:为什么剧组教练要以这么高的标准训练大家?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
黄轩: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就疯了,说这是在干嘛?我们不是要学潜水吗?为什么要拔掉我们的氧气罐?为什么要扯掉我们的装备?在水下完成任务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人把你氧气给关掉了,当场就会应激,当时心里是会很抵触和恐惧的。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训练我们在水下的抗压能力,在拍摄中万一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设备发生故障,心里就不会慌,因为你接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在水里就会非常自信、非常从容。我没装备的时候,或是别人拔掉我氧气的时候我都不怕,那我戴着全套装备下水的时候,还有什么好怕的?
齐鲁壹点:这样高压的训练和拍摄状态,是不是贯穿了全程?演员们是不是都很卷?
黄轩:全员都是健身狂魔,我们天天都在练,自己“卷”自己,演员休息室里放着各种蛋白粉,感觉像进入了健身训练营。我们每次到现场都是高度专注的状态,一天演下来你就感觉全身的肌肉都是紧绷的,因为你要达到那种紧张的状态,你要全身都得使出一种力量,呼吸、肌肉状态、面部神情都会耗费精力。有时候拍完一天回去,感觉好像也没干什么,但是就特别疲惫。
齐鲁壹点:你在拍摄中受过伤吗?
黄轩:我拍第一个镜头的时候就受伤了,手上划了一个大口子。但那不是我第一次受伤,我在青岛最后阶段训练的时候就把腰给挫伤了,无法自己坐下去。当时每天训练完成之后,医生就得给我擦药,恢复一下再去练,练一会儿再做康复。到实拍那天,我想着如果不是动作特别复杂,我应该能坚持下来。结果当天早上第一个镜头,我的手一抓绳,手指头正好卡进了铁锁里,那边一蹬,我当时手就刺了一下,肉翻起来了,血就往下滴。当时我就有点懊恼,我觉得这什么情况,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第一个镜头就给我手划这么大一口子?后来又一想,不管了,能怎么样?对于真正的军人、真正的孟闯来说,就这点儿小伤才哪到哪? 我在手上缠了缠,就上去拍了。后来也没事,很快就恢复过来了。
还有一场跟壮汉肉搏的打戏,我的肩膀狠狠撞到了铁架子上,胳膊当场就抬不起来了。我们组里的运动医生特别专业,他马上过来检查,然后说是脱臼了,就帮我安回去了,后续还做了理疗和超声波消炎止痛。这些伤,也算是留下了一些回忆和印记,也挺特别的。现实中真正的战争只会更惨烈,像我们这点儿磕磕碰碰,跟真正的战士比起来,也完全不值得一提。
齐鲁壹点:孟闯队长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小队里每个人的安危,你会如何去表现出他的这种心理压力?
黄轩:他不能跟别人诉说心里的紧张,必须得自己扛住,所以他的情绪往往是最紧张最焦灼的,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还得压在心里,可能只能从呼吸、从微表情和神态中,去表达队长的这种紧张无助和甚至是极度的担心。
齐鲁壹点:聊一聊你和大家合作的感受吧。这次在剧组里认识了新朋友,也有一些是你的老熟人?
黄轩:第一次知道要跟于适合作的时候,我还是挺期待的,因为我当时也是刚刚看过他演的《封神》,我觉得他在《封神》里的表现很精彩,而且他作为一个新生代的演员,第一次崭露头角就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有一场我和于适在泥地里搏斗训练的戏,我记得那天于适生病了,肠胃炎,上吐下泻的,整个人看着非常虚弱,但打的时候还得绷起劲儿来打,挺不容易的。
平时大家跟于适聊天,会觉得他给的反馈都极其真实、真诚,他是很有魅力的。他弹吉他弹得很好,弹唱也非常好。我过生日的时候,他是背着吉他来的,大家想唱什么歌他就给你伴奏。我有时候兴起也喜欢唱歌,比如我学过的什么蒙古族、藏族的歌,他光是听你唱的旋律,就能很快地跟上给你伴奏,就会让你非常愉悦。
我跟段奕宏老师也很熟悉,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因为我们在很多年前一起拍过一个电影,在泰国一起拍了4个月。我觉得我跟段老师是性格相投的,我们俩都是西北人,他新疆,我甘肃,我对他总是有一种亲切感。我觉得段老师是一个非常厚道、仗义的一个人,我把他视为哥哥,他对我也是非常照顾,给我很强烈的信任感,所以我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说,什么烦恼都敢跟他倾诉,他绝对不会摆出年长者的姿态教育你,他会非常尊重你,他很真诚又很厚道,所以我非常自然地信任他。在北京的时候,要么他来我家,要么我去他家,然后一起做点饭或是点外卖,一起吃饭、聊天,他在我心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哥哥。
我跟张涵予老师也是以前就认识,我们都喜欢中国古典文化,比如说书法、古典家具、古代艺术品等等。有时候我们会在一起喝茶、写书法,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了。这次拍戏的时候,他时不时会发微信问我“黄轩你拍完了吗”,我说还有一个镜头没拍完,他回复“辛苦,注意安全”。他很关心身边的人,每隔俩月我们就会互相问候一下,他会说“辛苦”“注意安全”“打戏什么一定要注意”等等。然后我们也会聊聊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会互相问最近有没有写字,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建立的交情。他看起来可能特别严肃,老是皱着眉,其实他是一个极其可爱的人,他有孩子气的一面。他爱唱京剧、爱唱歌,有时候一高兴就要给你唱两段,是特别有趣,非常风趣的一个人。
齐鲁壹点:跟林超贤合作过的演员,都说他是“魔鬼导演”,你这次拍《蛟龙行动》感受如何?
黄轩:我觉得林超贤导演是一个极其专注的人,拍《蛟龙行动》的时候,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我没见过他去应酬,那段时间我觉得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电影,他完完全全就专注在这个电影里面,有一种不可自拔的感觉。我有时候觉得他像一个搞科研的科学家,因为这个电影很复杂,涉及的环节、元素、人员,包括方方面面的技术都非常复杂,他很严谨又很认真,每天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在剧组研究各式各样的技术,写剧本、想故事、搭建场景,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力亲为去做到最好。他真的就是活在创作中的导演,花这么长的时间完全专注在一个事情里,我觉得非常了不起。这么庞大的大制作,如此复杂艰巨的任务,他就这么扛下来了,我觉得真的是很让人佩服。
我觉得他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我可以说这部电影里每一个看起来非常漂亮的镜头都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因为你要想把某个画面或是动作场面拍到好看,那必然是要面临一些危险的。比如说爆破,还有动作戏,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拍动作戏,周围的楼梯上上下下都是钢架结构,稍微磕碰一下人都受不了,更何况还有炮、有枪、有烟雾,那个危险性你都不敢细想。我们蛟龙队员平时一起聊天的时候聊到这些动作戏,每个人都不敢细想,一旦出点问题都是危险的。但是导演还是会比较保护我们,太危险的动作都会反复试验排练才敢让我们上。
齐鲁壹点:你第一次见潜艇是什么样的感觉?
黄轩:我们第一天见到电影里的核潜艇时也都震撼到了,1:1大小啊!“龙鲸号”足足有120米长,我们还要上去执行任务。那个场景太真实震撼了,我们第一次走进潜艇舱里,看见潜艇的机关都在动,那都不是特效,都是实打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在那一天真的是体会到了什么是“叹为观止”,毫不夸张。所有人都在问,是真的吗?怎么做到的?我们一群人那天聚在一起看了很长时间都还是不敢相信。
齐鲁壹点:你觉得拍这部戏给你带来的个人成长是什么?
黄轩:这部电影让我打开了眼界,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场景和氛围,摸到了别人摸不到的武器装备,感受到了现代战争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激烈残酷的场面,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宝贵的体验。在这么大的一个摄制组里,有这么多国内外专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和陪伴,他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汲取着大家的专业性,还有他们的能量、他们的敬业,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可以说,我每天都在成长,我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有新的见识。
齐鲁壹点:很多年之后,再回头看这次拍摄《蛟龙行动》的经历,你觉得你最怀念的会是哪一个瞬间?
黄轩:应该是我们训练的时候,就是大家伙儿都在一块,一起打闹、一起开玩笑、一起聚餐,一起聊自己的角色,一起为角色做准备。这感觉有点像学生时代的军训,但又不是走正步站军姿那么简单,而是我们要一起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为塑造中国军人的角色付出努力、做足准备。我觉得这段经历是会让我很怀念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