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王蒙写小说抨击党内官僚主义却被猛批,毛主席力保:中央也有坏人
24543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956年9月,22岁的王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是一篇抨击党内官僚主义现象的小说,主要情节是这样的:
年轻党员林震是一名满怀理想热情的小学教师,他在调到区委组织部工作后,发现麻袋厂厂长王清泉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他向组织部领导反映,却遇到了阻力:组长韩常新热衷形式主义,仅关注表面数据;副部长刘世吾能力出众却冷漠敷衍,以“就那么回事”推诿责任。
王蒙
林震坚持调查并支持工人召开座谈会,反被领导批评“幼稚”。直到《北京日报》曝光了王清泉的问题后,刘世吾才对他进行处理。不久以后,区委召开常委会,批准了对麻袋厂问题的处理意见,列席会议的林震发言质疑组织部内部的官僚积习,提出“党是心脏,不能容忍灰尘”,却被区委书记批评“太感情用事”。最终小说以林震仍决心“更积极、更热情、更坚强”地工作结尾。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开始“对号入座”,声明“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居然有这样的区委是不可信的”“我们这儿并不是那样呀”等等。不久以后,作协主办的《文艺学习》掀起了关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大讨论,讨论从1956年第12期开始,连续进行了四期,前后发表文章25篇,年轻的王蒙就这样出了大名。
后来王蒙在《半生多事》里回忆说,那时“人们争说‘组织部’”,“看到行行整齐的铅字里‘王蒙’二字出现的频率那么高,我主要是得意洋洋……”
不过王蒙还没有高兴多久,就发觉有些异样:首先是《文汇报》原已决定连载他的《青春万岁》的计划不见了踪影;其次是《中国青年报》总编和副总编悄悄找王蒙谈话,他们忧心忡忡,认为王蒙捅了个大娄子。
1957年2月9日,《文汇报》突然登出一篇长文《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作者是因率先批评俞平伯“红学”而受毛泽东欣赏的李希凡。这篇文章比较严厉地批判了王蒙的小说,认为小说对官僚主义的描写过于夸大,不符合现实。王蒙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王蒙
令王蒙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也关注到了他的小说。2月26日,毛泽东在颐年堂召集中央报刊、作家协会、科学院和青年团的负责人开会,他在会上专门谈了自己对王蒙的小说以及有关讨论的看法:
王蒙最近写了一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此人这篇小说有缺点,需要帮助他。对待起义将领也要帮助,为什么对青年人不采取帮助的态度呢?王蒙写正面人物无力,写反面人物比较生动,原因是生活不丰富,也有观点的原因。有些同志批评王蒙,说他写得不真实,中央附近不该有官僚主义。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我要反过来问,为什么中央附近就不会产生官僚主义呢?中央内部也产生坏人嘛。用教条主义来批评人家的文章,是没有力量的。
后来毛泽东又三番五次就王蒙的小说作出指示,从2月至4月,他就此事共发表了五次谈话,归纳起来有三点:一、王蒙写党内官僚主义不是歪曲现实;二、要保护这个年轻作家;三、反对《人民文学》对小说原稿的修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同一个作家、作品发表如此频繁的谈话,在毛泽东一生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之所以抓住这件事着重加以分析,是因为这件事具有典型意义。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它反映出“我们对人民中的错误采取如何处理的方针,有大量的人是没有弄清楚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