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汪精卫和妻子陈壁君留下的一张罕见的结婚照,照片中,21 岁的陈璧君五官清秀,眼神明亮,这个时候她还没那么胖,脸也圆圆的,看上去也没有那么丑。
那时的她,看起来与普通清秀少女无异,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青春美好的女子,日后会成为背负千古骂名的叛国者之妻,其命运的轨迹在岁月的冲刷下发生了巨大转变。
陈璧君出生于 1891 年,是马来西亚槟城富商陈耕基的女儿,作为家中幼女,陈璧君自幼备受宠爱,生活优渥。
在当时华人社会普遍保守的环境下,陈家思想较为开放,再加上陈家也算是个富商家庭,陈璧君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的英文说的也很好,
陈璧君15岁的时候,她从当地的华侨小学圆满毕业,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顺利进入了璧如女校继续求学之路。
就在她踏入璧如女校的这一年,孙中山先生从日本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的槟城。
孙中山先生心怀救国大志,在槟城创立了同盟会的分会,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许多有志青年的心。
陈璧君听闻后,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热情,毫不犹豫地积极投身到同盟会的各项活动当中,那时的同盟会分会在马来西亚刚刚起步,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几个经验丰富的老会员留意到了陈璧君,他们看到这个小姑娘热情似火,组织活动时也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认定她是个有潜力的好苗子。
于是,老会员们决定吸收她成为会员,就这样,年轻的陈璧君成为了同盟会里最年轻的成员。
也正是在同盟会的这段日子里,她与汪精卫结识,那时候的汪精卫长相十分俊朗,或许是看上了他的美貌,汪精卫去哪,陈壁君就跟到哪。
1909年,汪精卫打算潜入京城,打算舍命刺杀摄政王,想借此震动国内外,唤起民众意识,推翻清廷统治,为了支持这个计划,陈璧君独自回到南洋去筹集资金。
她母亲卫月朗得知此事后,极力劝她不要这么做,可陈璧君心意已决,卫月朗疼爱女儿,只能偷偷背着丈夫,把自己价值数千的私人积蓄还有金银首饰都给了女儿。
有了活动经费后,汪精卫劝陈璧君别参与这次行动,但陈璧君自从和汪精卫热恋后,事事都紧跟在他身边。
这次如此重大的行动,她更是不愿缺席,于是化装后和汪精卫一起潜入北京。
汪精卫明白陈璧君对自己的深情,知道她这次一同前来是表明要生死相随。
他心想万一行动失败自己牺牲了,也该对陈璧君有个交代,便提出订婚,就这样,两人至少在名义上成了夫妻。
可没想到,他们的谋刺行动计划被人发现了,陈璧君离开北京去筹集新的行动经费,汪精卫则留在北京打探情况。
陈璧君在去日本的路上,从报纸上看到汪精卫被捕入狱的消息,顿时心急如焚,她赶紧返回南洋,筹集到钱款后,就和曾醒一起赶赴北京营救汪精卫。
陈璧君花了很多钱买通了狱吏,给汪精卫传了信,汪精卫看到信后特别感动,但还是劝陈璧君不要轻举妄动。
可陈璧君根本不听,她极力主张挖一条地道通到牢里,把汪精卫救出来。
就在这时,同盟会总部正在筹备广州起义,严令滞留北京的同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到香港集合。
陈璧君望着远处的刑部大牢,痛哭了一场,最后只能含着泪南下,而朝廷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的肃亲王,有意缓和和革命党人的关系,所以汪精卫最终免于一死。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汪精卫随后出狱并前往上海,陈璧君救夫心切,先赶到北京却扑了个空,又急忙追到上海,终于和汪精卫见了面。
经历了这场生离死别,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宣布正式结婚,1912年4月,汪精卫和陈璧君在广东邀请亲友,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结婚仪式。
婚后,陈璧君觉得革命已经成功,建国的大业应该由有学识的人来承担,她认为自己之前为了革命中途放弃学业,现在年纪还轻,应该多学些知识来建设国家,于是和汪精卫约定一起去法国留学。
他们先去福州约了方君瑛、曾醒,然后夫妻二人回到槟榔屿陈璧君的家中。
不久后,方君瑛带着妹妹方君璧,曾醒带着儿子方贤淑和弟弟曾仲鸣,都来到南洋和他们会合。
汪精卫、陈璧君以及陈璧君的幼弟陈昌祖,加上方君瑛一行共8人,一同前往法国,船到达马赛时,李石曾、褚民谊等人前来迎接并帮忙安顿,陈璧君开始了学习生活,不久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1913年,“二次革命”即将爆发之际,孙中山紧急发电报召汪精卫回国,陈璧君果断放弃学业,陪着丈夫一同东归。
然而讨袁战役以失败告终,夫妻二人便再次前往法国继续求学,到了1915年,袁世凯有称帝的苗头,汪精卫和陈璧君商量后决定回国。
可回国后的几个月里,局势没什么变化,他们便又一起返回了法国,1917年,孙中山成立军政府,在广东竖起“护法”的大旗。
这时,汪精卫和陈璧君都停止了学业,先后回到国内,回国后,汪精卫成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护法运动等相关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是汪精卫却是个有野心的男人,他并不满足现状,于是在1927 年,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与蒋介石合流,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此后,汪精卫在政治道路上越走越偏,与蒋介石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愈发激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抗击日本侵略者,然而,汪精卫却对抗战前景极度悲观。
在日本方面的威逼利诱之下,他内心深处的投降主义思想愈发膨胀。
陈璧君性格泼辣,在汪精卫的圈子里,大家心里都清楚,汪精卫白天在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其实不算数。
只要晚上他回到家,陈璧君一表示反对,第二天会议上就会重新商议,而汪精卫必定会推翻之前的决定。
虽说陈璧君性格强势,可在汪精卫做出投敌叛国的政治选择时,她不仅没有站出来劝阻,反而在暗中推波助澜,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汪精卫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她对权力同样有着强烈的渴望,认为汪精卫若能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政权,自己也能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1938 年 12 月,汪精卫彻底背弃民族大义,公然叛国投敌,他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积极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声明,妄图与日本达成所谓的“和平”。
而陈璧君呢,不仅没有劝阻,反而铁了心要跟着汪精卫一条道走到黑,她紧紧跟随汪精卫前往南京,在那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汪精卫当上了伪国民政府主席。
陈璧君也借此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当上了“第一夫人”,还在汪伪政府里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后来又兼任“广东政治指导员”。
从此,他们夫妻二人成为了全国人民唾弃的对象,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伪政权统治期间,陈璧君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为汪精卫出谋划策,她利用自己的身份,打压异己,搜刮民脂民膏,过着奢靡的生活。
曾经清秀善良的少女,彻底沦为了助纣为虐的帮凶,她的行为,给沦陷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她却对此视而不见,沉浸在权力带来的虚荣之中。
1945 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汪精卫伪政权彻底覆灭,汪精卫已于此前因病在日本去世,而陈璧君则被国民政府逮捕。
提篮桥监狱的干部在准备收押陈璧君之前,对怎么称呼她这类细节可是好好琢磨了一番。
以前,陈璧君在国民党管的广州、南京、苏州那些监狱里待过,看守们不管什么时候都管她叫“汪夫人”。
之前在南京看守所,有个国民党的少将军官,就因为叫了她的名字,被陈璧君当面一顿臭骂,可见陈壁君的性格还是有些泼辣的。
但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监狱里,规定不一样,犯人在监狱改造的时候,犯人之间都得称番号,这是监狱里的专用说法,干部叫犯人也是用番号,不叫名字。
陈璧君进了提篮桥监狱后,她的番号是“20304”,大家简称为304,因为监狱里每个女犯都有自己的番号,对待所有犯人都是一视同仁,陈璧君就算心里有想法,也没啥可说的,只能接受用番号来称呼她。
在法庭上,陈璧君拒不认罪,态度嚣张,声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 “曲线救国”,妄图为自己的叛国行为开脱。
尽管陈璧君不认罪,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抱有敌意,但监狱干部依然对她耐心教育,监狱干部还经常在伙食、生活上给予照顾,允许其家属在接见的时候可以送一些点心和菜肴。
事实胜于雄辩,她的叛国行径不可原谅,最终,陈璧君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1959 年,陈璧君的身体每况愈下,因高血压和心脏病,还并发了大叶性肺炎,最终在提篮桥监狱医院病逝。
她离世后,遗体被送往上海西宝兴路殡仪馆进行火化,陈璧君长媳谭文素的弟弟谭文亮,前往殡仪馆领回了她的骨灰盒,随后便将其寄往广州。
之后,陈璧君的子女又托人从广州把骨灰盒带到了香港,1960 年秋天,陈璧君的子女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海边,将她的骨灰缓缓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让她以这样一种方式归于自然。
参考信源:
文摘报 ——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2016年04月12日
百度百科——陈壁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