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中小银行密集降息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发布消息,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最大降幅25个基点,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后已达0.95%,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 时代”。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新一轮存款降息已经来临。
此次降息,主要是政策传导以及经营压力导向
此次降息主要是政策传导以及经营压力导向。一方面,央行于5月7日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并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同步调整存款利率,压缩银行净息差压力,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腾出空间。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因高息揽储导致负债成本高企,净息差已跌破1.5% 警戒线;四大行虽负债结构更优,但资产端收益下降,仍倒逼其通过降息缓解盈利压力。此外,目前经济修复需要宽松的环境支撑,降息可降低居民房贷成本、刺激消费,并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增长。
新一轮存款降息已经来临,存款利率低位将成为新常态
业内预计,业内预计,利率下行周期尚未结束。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部分中小银行因负债成本高企,降息空间仍存,且存款“倒挂”现象逐步消除,利率结构趋于合理。
整体看,在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存款利率大概率维持低位运行。中小银行可能进一步通过差异化产品或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应对揽储压力,而四大行则可能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净息差。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低位将成为新常态。
降息将进一步引发资金转向理财和资本市场
首先,降息浪潮下,存款吸引力下降。央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5年4月住户存款减少1.39万亿元,延续2024 年以来的“季节性波动 + 政策驱动”特征。叠加存款利率下行,储户倾向于将资金转移至收益更高的资产。另外,住户存款规模增速近两年略有放缓。2022年住户存款增速达到17.4%的高点后,2023年回落至13.8%,2024年再次放缓至10.4%,今年第一季度为10.3%;
其次,资金转向理财与资本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有存续理财产品4.06万只,同比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6亿,同比增长6.73%,理财投资者队伍持续壮大。而2024年 “手工补息”叫停后,居民存款向理财、基金转移规模约 0.9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025年一季度数据,股票型基金份额增长12.5%,其中 沪深300ETF(华泰柏瑞、华夏等)单季度净流入超400亿人民币。与此同时,居民资产配置也在逐步转型。央行此前调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倾向“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达 13.6%,较上季提升2个百分点。随着存款收益缩水,居民对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的接受度显著提高。
资本市场具体影响与配置策略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利率下行周期以及居民财富搬家趋势下,结构性机会将进一步显现:对于权益市场来说,降息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叠加政策支持,科技(AI、半导体)、消费(必选消费、新能源汽车)、红利(高股息央企)板块受益显著;而债券市场来说,降准释放流动性推动债券收益率下行,中短久期信用债和利率债波段操作价值凸显。
总之,此轮存款降息是政策驱动下的必然结果,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动经济转型。对居民而言,存款收益缩水倒逼资产配置从此前的房产和存款向固定收益以及权益市场等多元化转型。在此之下,资本市场在流动性宽松和改革红利支撑下,结构性机会显著。投资者应立足长远,关注政策动向的同时,科学构建新的投资组合,优化配置,在不确定性中实现财富稳健增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