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3岁的黄美琴在深圳一家服装批发市场做摊主,档口挨着主通道,人流大,竞争也激烈。她早上六点开档,晚上八点才收摊,几乎每天都站着吆喝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她早餐常靠一杯甜豆浆草草解决,中午不是泡面就是楼下打包的盒饭,基本上都是重油重盐的红烧肉、辣子鸡那类,她总说这样才顶饿工作中途要是渴了、饿了就来瓶甜饮料,或者抓几颗糖果、巧克力含着顶一会,一直饿到晚上收摊回家,才吃上一顿大鱼大肉犒劳自己。丈夫总劝她没必要这么拼,但她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并没怎么在意过……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10月4日上午,眼看着马上就要换季上新品,黄美琴便把好几箱T恤用力塞进货架底层,整个人累的大喘气,舌根更是像抹了层糨糊,发涩发苦,口腔黏腻得像刚嚼过几片生面皮,她忍不住咂了咂嘴,弯腰从抽屉里拎出饮料瓶,仰头灌了好几口。可眼看着饮料瓶里的液体见底,整个口腔仍旧干得要命,像是往干沙里倒水,还没等润到喉咙就被全吸干了。她皱眉舔了舔嘴唇,发现嘴角裂了一条小口,动一下都疼。她以为是这段时间换季干燥,倒也没有过多在意,只又去买了几瓶冰镇饮料喝下,勉强缓解了这种干渴。

回到店铺之后,黄美琴开始清点夏季衣物的库存,手指不停地在半空中点着,正清点到一半,手掌忽然像被电麻过,指头一根一根地僵住,仿佛缠了细铁丝,从指根勒到掌心,轻轻一摇晃就火辣辣地疼。她本能的晃了晃手,本想甩掉那种麻感,结果这么一甩,手腕就像挂着铅块,沉得发木,不但没甩散麻胀,反而有种钝钝的疼像被沉进了骨头缝里,她心中顿时有些惊慌,抬起手看了眼,手背青筋暴起,像扭曲的蚯蚓贴着皮肤,一碰就疼,她试着缓缓屈指,却像在掰一块生锈的铁条,动作迟钝而吃力,每弯一分,关节处就像咬着一口碎冰,冷得刺骨,疼得扎心。

她心中十分慌张,打算找手机上网询问一下自己是个什么情况——手机被她放在桌子上,她下意识的走过去,但一只脚刚落下去,像踩进了铁钉阵,脚底猛地一痛,她下意识收回脚尖,但痛感反而得寸进尺,钝痛像火从脚心“轰”地一下炸开,往脚踝、胫骨、膝盖蔓延,像有把炽热的叉子正翻着她骨头里的筋膜。痛得她立刻捂着小腿原地坐下,可腿一动,那种烧灼的痛更剧烈了,像有人在皮肤底下点了灯,连鞋子都觉得烫得穿不下。

她用手指按住脚背,试图止住那股火,但指头一压上去,反倒像压进了炽石头,火从按下去的地方反弹回来,一寸寸反推上来,甚至烧到了膝盖窝。顿时她就不敢动了,身子僵着,一动不动地坐着喘气,脸上不断地出现细密的汗珠,脸色发白,整个人疼得接近脱力,不断地向着周围的人呼救。很快就有路过的人注意到了黄美琴的异常,立刻走过来询问情况,发现黄美琴意识模糊不清、嘴唇颤抖、脸色发白之后,便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急诊送到医院后,黄美琴意识勉强恢复,依旧面色苍白、出汗不断,自诉口干、手麻、脚痛等症状。接诊医生初步判断为高血糖引起的不适,便为她安排了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和尿常规。几个小时后,化验结果陆续出来:空腹血糖16.2 mmol/L(远高于正常上限6.1),尿糖阳性(+++),并伴有轻微尿酮体(+),提示体内已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肾功能、肝功能基本正常,电解质稍有紊乱,肌酐略偏高但仍在可接受范围。

值班医生查看结果后,进一步为她加做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肽检测。糖化结果为9.6%,说明高血糖状态至少已持续两到三个月;而空腹C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她胰岛功能尚可,胰岛素分泌虽不足但并未完全衰竭。医生初步排除1型糖尿病和严重并发症,诊断为2型糖尿病早期,伴神经受累和轻度脱水。

等黄美琴意识清醒之后,医生对她告知相关情况:“黄女士,您的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了,根据空腹血糖、尿常规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综合判断,您目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属于初发期状态。从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来看,您的血糖已经在较高水平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出现的口渴、手脚麻木、脚底刺痛等症状,其实都和血糖长期波动有关。但目前并没有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器官衰竭,肾功能、电解质也还在允许范围之内。”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作用效果下降或者分泌不足,使血糖不能有效被利用,从而在体内积聚,引起代谢紊乱。像您这种情况,一开始往往没有明显不适,很多患者都是到了类似今天这种疲劳、口渴、四肢异常的状态下才意识到问题。若不及时干预,高血糖状态将逐步损伤眼睛、神经、肾脏、心脑血管等多个系统,最终可能引发失明、糖尿病肾病导致的尿毒症、肢体感觉丧失甚至截肢,以及心梗、脑梗等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这些并发症往往在病程中后期集中爆发,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大、恢复机会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黄美琴听得一阵心惊,没想到自己还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而且还有这么多可能的并发症,连忙询问自己可以怎么做。医生看出了她的慌张,开口安抚着:“您现在的胰岛功能尚可,我们给您开具了一些药物,从基础药物二甲双胍开始干预。并配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管理,把血糖稳定控制下。”

医生语气不紧不慢地补充道:“所谓饮食和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让血糖稳定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忽高忽低。饮食方面,建议您减少精米白面和甜食的摄入,主食可以部分替换成粗粮,比如燕麦、玉米、小米,控制总量,按时吃三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喝甜饮料,含糖奶茶、果汁都要戒掉,多喝白水;水果可以吃,但要控制量,选低糖的,比如苹果、猕猴桃,别空腹吃。生活方式上,建议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每周至少安排3到5次快走、慢跑、骑车这样的有氧运动,每次坚持30分钟以上,有助于改善血糖波动。如果体重超标,适当减重会对血糖控制效果更好。只要您从现在开始调整,坚持做,血糖是有可能稳住的,甚至很多人可以把指标控制到接近正常。”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黄美琴一一在心中记下,暗自发誓自己一定要做到,管控好自己的血糖。出院之后,黄美琴确实收了心。她专门在手机上定了闹钟来提醒自己吃药,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整天站满十几个小时只靠冰镇饮料解渴,而是摊位后头放了保温杯和血糖仪,一天三次测血糖成了她新的习惯。早上出门前,她先在家吃完早餐再到档口,不再只靠一杯甜豆浆,而是改成了半碗燕麦粥配煮蛋,有时候还带点黄瓜条和豆腐干当加餐。

中午不再叫外卖红烧肉,而是让丈夫每天中午送来自己做的饭,粗粮饭配青菜、鸡胸肉,虽然清淡了不少,但她吃得也安心。晚上下班后,她也不再躺着刷手机,而是绕着批发市场快走四十分钟,手机上记步的软件每天都能跳到6000步以上。她把夜宵、卤味、烧烤通通戒了,睡觉也早了,不到十一点手机自动定时关屏。丈夫看她一天天清爽不少,身体也比从前有精神,心里也踏实了。

两个月后,黄美琴再次回到医院复查,抽血、等待、取报告。检验单出来后,空腹血糖降到了7.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从原来的9.6%降到了7.3%。医生坐在桌后翻着化验单,点了点头:“控制得不错,说明您的生活方式调整起了作用,药物也配合得当。”黄美琴听到这句话落地,才终于松了口气。那一瞬间,她觉得这些天不喝奶茶、不吃夜宵、每天快走四十分钟,终于有了结果,心里控制不住的激动。她用力的点头,回应了医生的话,同时也在心中默默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继续坚持,将血糖控制住。

之后的日子里,黄美琴一直坚持着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每次复查结果也无异常。就在她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回到了正轨,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悄悄接近——2018年6月14日上午,黄美琴站在摊位前,手里忙着整理一叠货品,将衣物按照颜色进行分类,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她感到腹部一阵沉重的胀痛,仿佛一块冰冷的巨石猛地压在了胃部,且冰冷的压迫感迅速蔓延开来,像是重物一瞬间压在肚脐上,强烈得让她顿时无法呼吸。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她控制不住的弯下腰,用手捂着自己的小腹,想缓解这阵不适,但刚触碰自己的小腹,反而像是触动某根紧绷的弦,腹部的绞痛像是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越发让她难以忍受。手开始不自觉地颤抖,脑袋里的意识像被拉扯着,一阵阵的晕眩让她连站立都变得困难,也没有办法发声。她试图深呼吸,但每次吸气都像是吸进了冰冷的空气,带着刺骨的寒意,整个人的意识渐渐开始模糊,视线也越来越远,直到她再也没有力气保持清醒,身体重重的倒在了门前的地板上,昏死了过去。黄美琴的异样很快被来来往往的路人发现,有人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赶到时,黄美琴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口唇发青,四肢冰凉。急诊医生立即安排抢救,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并紧急送入急诊重症监护区进行全面检查。入院时血压仅为86/58 mmHg,心率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9%。紧急抽血后,化验结果陆续显示出异常:血肌酐升至528 μmol/L(正常为44-133),尿素氮达28.4 mmol/L(正常不超过8.2),血钾浓度高达6.3 mmol/L,提示存在明显高钾血症。尿量不足200ml,呈少尿状态,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并伴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值降至7.21)。

结合她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以及当日突发的腹痛、意识障碍、血肌酐急剧升高等情况,医生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立即启动肾脏替代治疗准备流程,计划进行紧急血液透析。然而,就在透析准备过程中,黄美琴突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监护仪示警,心率骤降。医生紧急实施胸外按压、电除颤、注射肾上腺素等一系列抢救措施,连续抢救38分钟,但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心律紊乱,抢救无效,宣告临床死亡。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黄美琴的丈夫接到电话之后第一时间赶去医院,经过短暂的等待,就在医生口中得到了“抢救无效”的消息。听到这句话,黄美琴的丈夫整个人僵住了,仿佛瞬间被什么重物从头顶劈下,连呼吸都停滞了一秒。他愣愣地站在原地,嘴唇张了张,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眼神直直地看着前方,像是没听懂,又像是整个人被抽空了。他不敢相信,那个几小时前还在摊位上忙碌、笑着给他发语音报平安的妻子,就这样没了。片刻之后,他脚步踉跄地后退一步,喉头哽住,发不出声音,只能呆呆地盯着抢救室的门。

黄美琴的丈夫哽着喉咙站了许久,终于抬起头,声音发颤又夹杂着难以压抑的愤怒:“她每天按时吃药、控制饮食、不喝甜饮料、坚持锻炼,连夜宵都戒了,医生不是说血糖控制得很好吗?上次复查才说一切稳定,怎么突然就肾衰竭了?怎么连个征兆都没有?”他说着眼圈通红,声音越来越高,“你们不是说只要配合治疗,就能控制住吗?她做的已经面面俱到了,连快走都不敢落下,这到底是为什么?”他话音一落,整个人像被抽去了力气,眼神混乱,死死盯着医生,仿佛等待一个他无法接受但又必须听到的答案。

面对黄美琴丈夫近乎崩溃的质问,医生一开始也沉默了几秒。他习惯性地认为,患者出现这种突发性肾功能衰竭,大多是因为血糖控制不良、擅自停药,或在生活方式上有所懈怠。然而眼前这个家属的反应太过真实,连带着他自己也开始感到困惑。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他回到办公室,坐下后第一件事就是调出黄美琴从初诊到本次入院的全部检查报告。从两个月前的复查数据看,血糖控制确实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呈下降趋势,空腹血糖维持在合理区间,药物也没有更换过。他又调出住院当天的查体记录和入院问诊表,一页页翻过,连黄美琴填写的生活习惯问卷都重新核查了一遍,没有明显疏漏。

不放心,他又叫来了当天接诊的护士,与她详细确认了病人入院前的表现,包括是否有水肿、感染、发热、药物漏服等先兆,也再次与患者丈夫进行了详细交谈,问她近来是否服用了其他保健品、是否有不明药物摄入、是否曾出现过隐匿性不适,得到的回答仍然是:没有,生活规律、饮食清淡、血糖按时测、药物按时吃。

一切都对得上。检查数据合理,生活习惯良好,病情记录完整。但病人,确确实实因肾衰竭猝然离世了——反复思索无果后,医生整整一个下午都待在办公室,摊开的病历、化验单、门诊随访记录堆满了桌子。他一页页翻看,尝试从任何一个细节中找到突破口,哪怕是一次体重变化、一次微量蛋白的轻微波动、一次没有被重视的尿检异常,但全都正常。他又召集科室里的几位同事一起讨论,从糖尿病进展机制到潜在的隐匿性肾脏损伤,逐一排查,甚至连罕见代谢性疾病也被提了出来,可一圈探讨下来,结论仍旧是——无法解释。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医生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和判断在这里已经到达了极限。他靠在椅背上,盯着黄美琴昏迷时的那组检查数据,沉默许久。这个病例如果就这样结案,他心里过不去。他清楚,黄美琴不是唯一一个努力配合却依然突然倒下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原因不明,那下一个“黄美琴”随时可能再出现。犹豫再三后,他决定将病例整理打包,发给他最信任的人——自己的导师,仝小林院士

仝小林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他在糖尿病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突破传统“消渴”理论局限,创建以“糖络病”为核心、按“郁-热-虚-损”四期分型的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解决“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证实其研发的糖敏灵丸等方药降糖效果与二甲双胍相当,部分患者可减停西药。他主持制定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及国内《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成果被纳入西医糖尿病防治指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被誉为“中医抗糖第一人”。

手指轻轻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仝小林院士点开这份病例是在第二天的清晨,邮件标题很简洁,附带着详细的病程资料与完整的检验数据。他点开文件,神色很快沉了下来。资料齐全,复查规律,治疗路径规范,药物组合也符合标准流程——怎么看,这都是一个高度依从的典型患者。然而正是这样一份“没有漏洞”的病例,却以急性肾衰竭猝死收场。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他坐在办公室,反复翻阅病例几个小时,电脑屏幕亮着一页又一页数据,仿佛每一个数字都在质问:“到底哪里错了?”他起初仍照惯常思路查找可能的诱因——药物毒性?慢性病演变?潜在感染?可这些方向都在资料中被逐一排除,条理清晰、处理规范,没有一个地方真正“站得住问题”。

他忽然意识到,也许问题压根不在电子病历里。他低声对助手说:“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治疗本身,但真正被忽略的,往往是那些不会出现在报告上的东西。她是如何生活的,她每天都在接触什么,她在服药之外还有哪些行为……这些,病例不会告诉我们。”

思索良久,他关上电脑,语气平静却带着决断:“这事必须见人。我要亲自见见她的丈夫。有些东西,只有从他嘴里说出来,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在主治医生的安排下,两天后,仝小林院士如约来到医院接待室,见到了黄美琴的丈夫。随着二人的交谈,仝小林院士不动声色地把话题引导到生活细节上。医生问过的事,他都再问一遍:是否按时吃药?有没有漏服?最近有没有喝过含糖饮料?有没有感冒、腹泻、感染?丈夫都一一回答。很快,通过30分钟的沟通,仝小林院士找到了事情的真相——竟然是患者服用二甲双胍的时候没有注意的3点用药细节!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仝小林院士忍不住的叹息:“真是可惜啊!虽然患者黄美琴在生活上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血糖控制良好、饮食清淡、作息规律,甚至每一次复查指标都在逐步改善,但就是在这种看似“滴水不漏”的管理中,她却在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忽视了3个极其基础、却常被低估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不但她自己毫无察觉,连临床医生也未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正是这些被反复忽略的小疏漏,最终埋下了不可逆的隐患,并引发了严重后果。确实,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是公认的安全性高、价格低、疗效明确的良药,但是仍是一种药物,但是只要是药物就会有自己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只有真正关注并避免那3个被反复忽略的细节,用药才是一件让人放心的事情啊……”

黄美琴在确诊2型糖尿病初期,积极配合医生建议,按时服药、规律作息、控制饮食,在最初的几次复查中,血糖控制得很不错。医生为她开具了标准的二甲双胍方案,每日两次,空腹或餐后服用,用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糖水平。她对治疗非常上心,每天都会按时吃药,从不漏服。正因如此,当她在站摊时突然出现腹部胀痛、头晕眼花,最后昏倒在门前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时,医生和家属都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但深入复盘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黄美琴的悲剧并非无端发生,而是她在用药过程中忽略了三个极小、却极为关键的生活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她长期用凉茶替代白水,导致隐性脱水。在摊位上,黄美琴每天都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站十几个小时,出汗多、补水少是常态。她确实戒掉了含糖饮料,但用来解渴的,变成了无糖凉茶和冰镇苏打水。这些饮品虽然不含糖,却多数含有夏枯草、金银花、甘草等利尿性中草药成分,长期饮用容易增加水分排出,却无法有效补充电解质和循环容量。她自觉喝水很多,但实际上是“越喝越干”。这种慢性的低灌注状态,会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灌流不足,在持续服用需经肾脏代谢的二甲双胍背景下,更容易引发药物代谢产物蓄积,从而损伤肾小管,诱发急性肾功能障碍。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第二个细节是:她曾出现轻度腹泻,却未重视,也未停药。黄美琴在服药期间经历过几次胃肠不适,包括食欲下降、餐后腹胀、排便次数增多。她误以为是夏天饮食清淡、天热上火所致,未向医生报告,也未调整药物剂量。二甲双胍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就是胃肠道刺激,尤其是在进食不足或身体脱水时更容易出现。一旦发生慢性轻度腹泻,就会导致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加重肾脏负担,肾小管更容易受到高浓度药物刺激而损伤。在黄美琴身上,腹泻并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却足以在不知不觉中削弱肾脏的代谢能力,尤其在她持续服药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了肾功能的隐匿性恶化。

第三个细节是:她曾自行服用“降糖保健品”,未向医生说明。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黄美琴出于“巩固效果”的心理,从熟客那里买了几瓶所谓的“苦瓜浓缩胶囊”和“洋葱提取液”,每天与二甲双胍一同服用。她认为这些都是天然植物提取物,不算药,不必报备。然而正是这些“保健品”成分不明,部分还具有弱降糖和利尿作用,与二甲双胍同服可能增强降糖效果,却也可能扰乱代谢平衡,尤其是在肾功能边缘状态下,更容易出现乳酸堆积、肾小管毒性增强等风险。医生直到她昏迷送院后,才在她随身袋里发现这些产品,而这很可能正是她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关键诱因。

所有人都以为黄美琴做得已经足够规范,可正是这三个她从未当回事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最危险的隐性组合。她没有违背医生建议,没有擅自停药,但她的“自律”掩盖了问题,生活中的小漏洞被药物不断放大。长期隐性脱水削弱了肾灌注,轻度腹泻持续削弱代谢能力,保健品干扰加剧了肾脏压力,而二甲双胍的代谢特性决定了它对肾功能极其敏感。一旦超出肾脏的代谢阈值,急性肾衰竭几乎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黄美琴最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倒下的。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

她的故事说明,真正危险的不是“不配合”,而是“看似配合得很好”的那种状态。很多病人都以为只要照着医生开的药吃就行,却忽视了药物和日常行为之间的交叉风险。二甲双胍虽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药物,但用得安全,远不止按时服药这么简单。每一个与生活有关的细节,饮水习惯、进食状况、身体信号、额外补充,都可能成为药物作用路径中的一环。真正安全的用药,是清楚知道自己吃进去的每一样东西和它的潜在后果。这,才是黄美琴留给所有患者和医生最深刻的警示。

资料来源:

[1]周娟绒,郭华. 二甲双胍用对是宝,用错伤身[J].糖尿病之友,2025,(08):72-73.

[2]李药菊. 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双维度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5,36(08):951-953.

[3]刘求凯. 基于中医理论的二甲双胍与中药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21):16-19.DOI:10.19435/j.1672-1721.2025.21.005.

(《43岁女子因糖尿病走了,医生:吃二甲双胍,忽视了3个用药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