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伪造的“蓝底白字”中存在诸多破绽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网上接连出现3起发布虚假“警情通报”的恶性造谣传谣案件,公安机关网安部门高度重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目前,涉及的传播“昆明驾车撞人案131人死亡”谣言案、传播“杭州自来水接入粪水”谣言案、传播涉释永信虚假“警情通报”案等相关造谣传谣人员,已被刑事拘留,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法律的严惩。。

“警情通报”是公安机关权威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蓝底白字”代表着官方信息的公信力。炮制恶性网络谣言,捏造耸人听闻的细节,不仅消费了网民情绪,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公众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媒体评网民发布虚假警情通报

许多网友都抱有疑问:“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自带严肃性质,为什么还会有人胆大包天,敢于伪造?其实,正因为“蓝底白字”在公众心目中就代表着权威性,才让个别人产生了铤而走险的想法。尤其是,当下的AI技术飞速发展,制造假新闻、假消息都已经不再是难事,公众的辨别能力和意识也越来越强,无形之中抬高了造谣传谣的“门槛”。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一般人不会怀疑的“蓝底白字”。

但是,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又不难发现伪造的“蓝底白字”中存在诸多破绽。

首先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伪造者常常会炮制非常夸张,以至于明显失真的情节。比如有的谣言中伤亡人数不仅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而且还出现了“特警拦截”“果断击毙”等戏剧化的场面。

其次,“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一般不会涉及太过具体的案情,因为这既关系到当事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也不利于案件的进一步侦办。比如有的谣言把相关部门的“调查和排摸”细节披露得清清楚楚,显然不符合常理。

再次,“蓝底白字”既然代表着权威性,有关部门在发布之前一定会字斟句酌,做到认真严谨。而在伪造的“蓝底白字”中,常常会出现大量语句不通、措辞不当的情况。比如“激烈拒捕”等语病。

总之,大家看到“蓝底白字”,不妨多一个心眼,不可轻信。一个最实用的分辨方法,当然是反复确认信源,通过警方官方账号和权威媒体获取真实的“警情通报”。网络空间中的社交平台也应该尽到积极监管的主体责任。要知道,这些虚假的“蓝底白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恰恰是因为传播的渠道没有被及时阻断的缘故。

刑法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醒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编造、传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只会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金宇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媒体评网民发布虚假警情通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