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常被评价为“能力平平”,但有一件事,本人倒觉得他方向是对的,错的是方法——那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为何说“方向对”?得先从二战说起。
那场战争虽然打出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但说到底,苏联在战略上的“分量”,是虚的。
二战的胜利,苏联付出的代价几乎惨不忍睹——整个国家损失了近一代青壮年。苏联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东线硬扛住了德军的主力,换来了法西斯的覆灭。
可反观美国呢?直到战争后期才参战,摘走了二战的桃子。战火没烧到本土,唯一的损失是珍珠港那一击,但事后国内依旧“接着奏乐接着舞”,成了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等的局面?
说到底,就因为美国地理位置太优越了——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远离硝烟战火。
别说二战,甚至早在一战时期,美国就轻松“躲”过了主战场。于是,欧亚大陆战火连天,资本、技术、人才、资源纷纷逃难似的向美洲涌去,美国成了天然的避风港。
久而久之,一种全球性的认知慢慢成型:美国是世界的安全岛,战火烧不过去。
正因如此,苏联在战争中拼得筋疲力尽、元气大伤,而美国却坐收渔利、赚得盆满钵满。战后新格局下,苏联面对美国,天然就处于下风。
在这种力量失衡的较量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打破“美国永远安全”的神话。
换句话说,想要真正和美国博弈,不能再让它躲在大洋彼岸当“裁判”,而是要让它也尝尝被瞄准、被威慑的感觉。这样,才可能建立起相对公平的战略博弈格局。
所以,赫鲁晓夫把导弹部署到古巴,虽手法激进,带来巨大风险,但他的战略出发点其实没错:就是要让美国知道,战争不是别人家的事,自己也会被锁定在战火之中。
这,正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深层背景,也是赫鲁晓夫“方向正确”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说赫鲁晓夫的方法“大错”,就在于操作过于粗糙,毫无技术含量,把一场原本可以精准制衡的战略博弈,生生搞成了硬碰硬的“零和游戏”。
结果呢?一旦博弈失败,不仅没能打破“美国是安全岛”的全球认知,反而成了帮美国“立牌坊”。
再看“古巴导弹危机”的收场,是不是就是这样?当然是!
今天人们提起那段历史,往往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危机背后的战略逻辑,而是笑话苏联,讽刺赫鲁晓夫,说他“冒进、鲁莽、差点把世界推向核战争”。更有甚者,干脆把他当成威胁世界和平的“头号反派”。
这是不是反过来加强了“美国永远安全”的全球印象?是的,正中了美方下怀。
从这个角度看,赫鲁晓夫方向虽对,却步步失算,战略意图彻底落空,外交被动,舆论失败,地缘被反噬。
也正因吃了这次亏,从那以后,美苏博弈逐渐转入“文攻武掠”的双轨道:
文攻主战场在欧洲。以德国为分界,一东一西,成了双方拼“制度吸引力”的地方。
你搞“西德模式”,我推“东德样板”,谁能让德国人先吃上肉、过上好日子,谁就赢得国际舆论。这才有了德国这个战败国,竟能在冷战中创造“东强西富”的战后奇迹。
而武掠呢?
在亚洲和中东则展开了实打实的“武掠”。
越南打,阿富汗打,中东更是连年炮火,腥风血雨——这两个地区,几乎成了冷战下的火药桶。
为啥会形成这种局面?
说穿了,是美苏双方的一个“默契”:欧洲是自家基本盘,打不得;亚洲、中东是别人的地盘,打烂了也不心疼。
想明白这个逻辑,再看今天世界格局,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
为啥俄乌打得火光冲天,中东也是战火连天,而亚洲尤其是亚太,反倒还停留在“冷兵器”阶段。
很简单,中国的态度明明白白:亚太是咱的基本盘,谁敢点火,先敲碎他脑壳。
美国也明白这一点,它再强,也不敢真正在亚太轻举妄动。
这就是为何说,亚太的和平,背后有中国撑着。哪怕时光倒回三十年,亚洲曾经也是个火药桶,多少国家常年兵戈不断。但今天呢?战火往往烧到中东和欧洲,亚太反倒成了“和平之地”。
于是,一个战略互锁的态势悄然形成。
美国不顾一切地在亚太拱火,挑动矛盾,频繁搞军演,想把战火引向中国家门口;中国则针锋相对,一边严防死守亚太防线,一边深耕中东布局,借以色列问题掣肘美国,打乱其节奏。
毕竟在很多战略分析者看来,中东才是美国真正的死穴,那里牵扯着石油、美元和全球金融的底盘。只要中东持续不稳,美国就无法在亚太放开手脚。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谁都想出牌,但也都怕翻桌。
一直有种流行的说法:中美终极博弈,要么在亚太,要么在中东。到底打在哪儿,就看两国角力的方向。
但笔者不这么看。
这种判断,看似有理,实则中了美国的下怀。
为什么?很简单——这套博弈框架对美国来说,太舒服了。
你想想看,不论冷战还是今天,美国的战火,从来没烧到自己本土。每一次冲突,不是在欧洲,就是在亚洲、中东,反正不是别人的家门口,就是别人的厨房。
美国自己呢?稳坐“安全岛”,弹尽粮足,兵员源源不断。
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可以把十成的力气全部用上,甚至提前透支、毫不手软。
我们不妨看看历史。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被迫后撤,美国则步步紧逼,迅速扩大越南战事。原本只是派特种兵“试水”,结果一转眼,到1964年,美军就大规模投入地面部队,彻底把越战推向白热化。
这跟当年抗美援朝如出一辙。美国人打仗的传统,就是把战线推到别人家门口,自己则安坐后方,调兵遣将,稳操胜券。
你说,这样的博弈,中国能接受吗?显然不能。
这是一种严重不对等的博弈结构。
一旦进入这样的格局,美国就敢豁出去打,因为打的是别人的地,流的是别人的血,它自己根本没损失。
而最危险的地方在于:美国可以输几次,但只要赢一次,就可能顺势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家门口。
所以说,谁还认为中美只会在亚太或中东打一打,就完事了,那就是太小看美国,也太低估博弈的复杂性了。
就拿当下的亚太博弈来说,美国若在台海吃了亏,它大可退到菲律宾,菲律宾不行了,就再退到关岛,接着拱火日本、拉拢澳洲、鼓动外部势力轮番上场,继续跟你周旋、试探、施压。
而中国呢?
只能一路往前赢。因为中国这场仗是打在自家门口,一旦输了,就是国运之争、生死之局!
所以我们必须看清:中美的终极对决,绝不能设在亚太。这不是主场优势,而是对手精心设计的“战术陷阱”。一旦应战,就落入别人设定的博弈节奏,被牵着鼻子走。
那是不是可以转移阵地,在中东打一打?
从地理看,中东离美远,离亚近,还牵扯着伊朗、俄罗斯等势力,表面上是块好牌。
但美国也不傻。
它早看明白了,这里是“三打一”的局面。真要动手,反倒是它自己进退两难。既然中东打不成,亚太又输不起,那怎么办?
结果就成了死循环:美国在亚太搞事,中国在中东发力;你拱火,我借势;你亮肌肉,我敲后门。局面卡住了,谁也推不动,谁也占不了便宜。
那这个循环怎么破?终极战场在哪?
笔者的判断是:唯一的突破口,就在美国本土周边。
这恐怕就是近期以来,俄国船舰在古巴军演,中俄联合舰队逼近夏威夷,中俄军机在阿拉斯加盘旋的原因。
其一,美国本土,从未真正挨过战火的打击。
自上世纪以来,无论打朝鲜、越南,还是搅动中东、亚太,美国一直在“全世界出拳”,却从未被人打到家门口。于是便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局面——海外军力遍地开花,本土防线却形同虚设。
负责美国本土安全的,是一个叫“海岸警卫队”的武装部门。可无论战力、装备还是规模,几乎都难堪大用。你要真打过去,它恐怕连个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这也不难理解,俄军潜艇一潜到近海,美国第一时间不是自己动手,而是去喊加拿大帮忙;
中俄军机一飞向阿拉斯加,美国还得调加拿大战机上去陪飞。
这说明什么?说明美国能在远方耀武扬威,可在家门口,却是心虚的。
所以说,一旦中美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就必须打准美国这个最致命的软肋——逼它回防!
把威胁送到它本土周边,让它把全球部署的拳头一个个收回去,守家护院、自顾不暇。这才是破解美国“战线外推”战略的关键一步。
其二,美国的“安全幻觉”,正在毒化世界局势。
从上世纪至今,美国本土从未真正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正因如此,才养成了一种极其自私的战略思维——哪怕全球烽烟四起,只要美国本身安然无恙,就一切无所谓。
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仅是美国当局的潜意识,更成为一些国际资本和个人的“避险逻辑”:出了事就往美国跑,仿佛只要踏上那片土地,天塌了也与己无关。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如何打破这种“高人一等”的幻觉?就必须让他们明白:这世界,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没有国家能永远当观众,光数钱、不挨打。
必须让美国——以及躲在美国身后的利益集团,感受到:你可以好战,但请先尝一尝战争的代价。你想博弈,那就别妄想独享安全。
这才是让它清醒、让它克制、让它停手的唯一方式。
这也是为何笔者一直强调,赫鲁晓夫的“古巴导弹危机”,方向没错,只是方式太直白。他试图打破美国“战火免疫区”的幻想,可惜操作粗糙,结果反被嘲讽。教训值得反思,但立意却发人深省。
一句话:天下没有不挨打的挑事者,也没有金钟罩护体的霸权国。
所以,未来若真到了中美终极博弈的时刻,战场绝不能设在亚太,也不是中东——那都是别人为中国预设的陷阱。真正该出手的地方,是美国自己最薄弱的本土后院。
只有把战火的压力传导回去,才能打断美国“不负责任”的战略冲动,遏制它不断把战争推向亚太、中东、俄乌的疯狂行为。
只有这样,世界才能真正远离动荡的边缘。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