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子弹,中国和欧美之间往往有一个很有趣的区别,那就是子弹的材料。
中国的子弹材料主要是钢,而欧美的子弹材料往往是铜的。所以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子弹的材料成本
其实说到欧美全用铜子弹也不对,美国和英国用铜子弹比较多,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国家用的子弹也和中国一样,都是钢的。
而这些国家之所以用钢子弹,一大原因就是材料的价格。
子弹
铜的价格要远远高于钢铁,一吨钢铁的售价往往在3000~4000人民币左右,但一吨黄铜的价格能达到7万人民币左右,是钢的约20倍。
在现代战争中,要击毙一个敌人所需要的子弹,远大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根据统计,到二战时期美军平均2.5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到朝鲜战争时期这个数据是5万发,到越南战争时期则到了20万发。
后来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个数字进一步增长到了30~40万发。
子弹在战场上的损耗量大得惊人
到21世纪,因为人类后勤和工业能力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可以说随着杀死敌人所需的子弹越来越多,平均杀死一个敌人所需的金属变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在这种背景下,减少子弹的生产成本就很有必要了。
至于英国和美国为什么还在用铜子弹,和英美军事系统自身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英国军队规模很小,陆军的军队规模更小。
英国陆军
因为是一个岛国,所以英国的国防主要靠空军和海军,陆军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因此英国对于子弹的需求不大,那也就没心思去搞“子弹材料改革”了。说不定该子弹材料花的成本,比继续用铜做子弹都高。
至于美国,美国有极其严重的军工复合体的问题,就导致子弹材料属于“利益相关”,这就很难改了。
对造子弹的美国厂家来说,子弹的生产成本更高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子弹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至于买子弹的美国军方,人家又不差钱,一年8000多亿美元的军费自然要想办法花出去。
此外美国民间拥枪问题也很严重。
美国的枪店
美国有3.3亿人口,这3.3亿人拥有接近4亿支枪。且这4亿支还是走正规程序,明面上能查到的。
实际上美国国内还有大量私造枪械,或者是用散装零部件自己组装的枪械。算上黑枪,美国民间实际可能拥有超过5亿支枪械。
以这5亿支枪械每支搭配20枚子弹来算,美国民间拥有子弹上百亿枚。
对美国军工厂来说,这也是巨大的利润,民间的市场也能很好的覆盖掉用铜生产子弹的成本。
生产子弹
不同材料对子弹的影响
其实说到铜子弹,现代英美造子弹用的铜都是黄铜。
但以前可不是这样,以前的铜子弹有用白铜的,有用顿巴黄铜的,甚至有用纯铜的。在时代发展中各国有意识的选择下,最终也只剩下了黄铜子弹。
相较于钢子弹,黄铜子弹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对枪管的磨损较小。
铜比钢更柔软,因此铜子弹在穿过枪管后,对枪管的磨损要远远低于钢子弹。
枪管
相较于子弹,枪管要更加昂贵,因此枪管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中国实用的钢子弹也不是纯钢,而是覆铜钢。
简单来说就是子弹的芯是用钢造的,但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铜。通过这种方法,覆铜钢子弹在生产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也拥有了一定的铜子弹的优势。
不过黄铜子弹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黄铜更软,所以在子弹激发时受外力拖拽时容易变形。
子弹抛壳
一旦子弹变形就容易卡壳,因此黄铜子弹往往对枪械的可靠性和加工精度有更高的要求。
中国在上世纪从苏联承接重工业时,子弹生产受苏联影响,在加上那时候中国的枪械多用56半,半自动枪械在可靠性上远高于全自动枪械,因此当时中国用的也是黄铜子弹。
不过黄铜子弹成本较高,再加上后来81杠、95式等全自动步枪开始普及,中国就慢慢用上了覆铜钢的子弹。
81杠步枪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不用黄铜子弹与当年穷有一定的关系,但却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因为覆铜钢子弹的综合性能要更好一些。
塑料子弹
另外说到子弹的材料,其实现在也出现了塑料子弹。
子弹作为一次性用品,只要能保证激发一次不变形,就能满足需求。所以现在中国和美国都相继推出了塑料子弹,虽然该子弹并非主流。
塑料子弹相较于金素子弹,最大的优势是轻。更轻意味着士兵的负重更低,在相同负重的情况下士兵能携带更多的子弹。
塑料子弹
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通常是携带180发子弹执行任务。如果这些子弹是塑料子弹,那么美军携带的子弹可以达到250发甚至是300发。
至于塑料子弹为什么现在没能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成本问题,一个工业产品在进行升级换代的时候,换生产线需要巨大的成本,塑料子弹作为一种新产品,如果要成为主流,意味着其背后的生产线要来一次“大换血”。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成本,这也导致了现在塑料子弹价格很高,还无法和金属子弹竞争。
其二就是可靠性问题。子弹在激发时会受到发射药的高温影响,这会导致塑料子弹出现一定的软化甚至是变形。
塑料子弹
那么塑料子弹在可靠性上能否和金素子弹相比也是个问题,这需要后续进一步的验证以及进行工艺改进。
因此就现阶段,主流还是金属子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