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最近刷外媒有个论调特别有意思,说“中国真正可怕的,不是他们的航母和空间站,是他们快要把一个叫毛乌素的沙漠给整没了。”

你可能觉得有点夸张,治个沙而已,至于上升到“可怕”的高度吗?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这已经不是好莱坞大片里那种征服自然的戏码,这是一种我们过去从未见过的,一个国家动用几代人的时间,愣是把一片比海南岛还大的不毛之地,重新刷回了绿色。这背后展现出的组织能力、执行力和改造自然、重塑国运的决心,才是真正让一些西方观察家后背发凉的东西。

咱们把时间倒回六七十年前。那时候的毛乌素,就是个活生生的“死亡之海”。陕西榆林的老乡有个说法,叫“风刮黄沙难睁眼,一碗米饭半碗沙”。这可不是开玩笑。当时的榆林城,因为顶不住黄沙的步步紧逼,历史上被迫搬了三次家。

每年,超过五亿吨的沙子顺着风和水,浩浩荡荡地冲进黄河,把咱们的母亲河染得更黄。无数的村庄和农田,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吞噬中,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地图上。

面对这种末日景象,怎么办?跑吗?能跑到哪儿去?从1959年开始,一场人类历史上堪称悲壮的“绿色长征”就这么打响了。

那时候没啥高科技,有的是一代人的命和一双手。最开始的办法,现在看有点“土”,叫“草方格治沙”。就是用麦草、稻草在沙地上扎出一米见方的格子。你别小看这土办法,里面全是流体力学的智慧。这些草格子能像无数个小挡板一样,把贴地横扫的狂风切碎、揉烂,让风速大大降低,卷不走沙子。同时,这些腐烂的麦草还能给贫瘠的沙地增加点有机质,留住难得的雨水和飘来的草籽。

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这活儿,听着简单,干起来要命。沙漠里夏天能到四十多度,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风沙一来,天昏地暗。但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涌现出了一批近乎“偏执狂”的治沙英雄。

有个叫石光银的老汉,被称为“治沙疯子”。 他为了买树苗,把自家所有家当都抵押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最惨的时候,他七岁的儿子在地里跟着种树,一阵沙尘暴刮过来,人直接被卷跑了,找了三天才找回来。即便这样,他也没停下。几十年来,他带着乡亲们,硬是在毛乌素南缘,筑起了一道长达一百多公里的绿色屏障。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还有一支更有名的“女子治沙队”。最初是54个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成的。她们扛着铁锹和树苗,直接住进了条件最艰苦的沙海腹地。推沙丘、种树苗,手上磨出的血泡变成老茧,脸被风沙吹得像树皮。三十多年,先后有三百八十多个姑娘在这里接力奋斗,硬生生把八百多个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这些姑娘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几代人的安宁。

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这种故事,在毛乌素不是个例,是常态。一个叫殷玉珍的农村妇女,和丈夫在沙漠里种了三十年树,亲手种活了两百多万棵。她说:“宁叫人把树种死,不叫沙把人欺负死!” 就这么一句朴素到掉渣的话,道出了那一代人与自然搏斗的全部逻辑。

如果说,前三十年靠的是人定胜天的意志和血肉之躯。那后三十年,中国人则给治沙这件事插上了科技和智慧的翅膀。

到了21世纪,特别是最近这十年,治沙的手段越来越“科幻”。传统的“人海战术”还在,但效率和玩法已经完全不同了。

比如,无人机飞播。几百上千架无人机编队,载着包裹着肥料和保水剂的种子,像轰炸机群一样掠过沙丘,几天就能完成过去几百人干一个月的活儿。种子撒下去,还有智能灌溉系统跟上,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哪儿缺水就精准滴灌到哪儿,水的利用率提高了90%以上。

最绝的,还得是“光伏治沙”这个脑洞。

沙漠里啥最不缺?太阳光。于是在沙漠里大规模铺上光伏板,板子本身就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能遮挡阳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光伏板下面干啥?种草、种药材、甚至种蔬菜。到了2025年的今天,这套“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产业模式,在毛乌素和旁边的库布齐沙漠已经玩得非常溜了。

光伏发的电,一部分自用,剩下的并入国家电网,直接变现。板下种的苜蓿、沙打旺,成了牛羊的优质饲料。榆林的滩羊,因为吃了这些沙生植物,肉质鲜美,成了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卖到全国,价格比普通羊肉高出一截。这一下子就把治沙这个纯投入的“赔钱买卖”,变成了能持续造血的“绿色银行”。

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这种变生态包袱为经济财富的玩法,才是中国治沙模式最核心的竞争力。

对比一下,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喊了十几年,国际社会援助了几十亿美元,但进展缓慢。为啥?因为它没能很好地解决“谁来干、为了谁”的根本问题。而中国的模式,通过土地承包、收益分成,把国家的宏大战略和每个老百姓的钱袋子紧紧捆在了一起。治沙,不仅是为了子孙后代,更是为了自己当下的好日子。

到了今天,毛乌素沙漠80%以上的面积得到了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了41.2%,这在北方地区简直是奇迹。NASA的卫星这些年持续不断地记录到,地球上新增的绿化面积里,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而毛乌素就是其中最亮眼的一块。联合国直接把毛乌素的治理经验,定义为“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

去年,沙特一个王子带队来榆林考察,对草方格和光伏治沙赞不绝口。他们想在自己的“NEOM”新城计划里复制这套模式。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玩意儿真不是有钱就能砸出来的。它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社会动员体系、一套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和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比如,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我们绝不种高耗水的乔木,而是种柠条、花棒这种乡土灌木,追求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而不是搞面子工程。

所以,咱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西方媒体为什么觉得这事“可怕”?

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他们“怕”的,是中国这种解决超级难题的能力。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顽疾,被很多国家视为“地球的癌症”。当别的国家还在开会、扯皮、搞小规模试点的时候,中国已经用六十年的时间,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复制的、经济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种能力,投射到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无论是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未来的深空探测,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强大的国家意志、超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能力、百折不挠的长期投入,以及把宏大目标分解为切实可行的、能惠及民众的每一步。

这套“中国打法”,在西方的话语体系里很难被理解和复制。他们更习惯于小政府、市场驱动和短期的选举周期。让他们花六十年去干一件可能要到孙子辈才能看到结果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毛乌素的治理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背后也走过弯路,比如早期为了追求绿化率,种过不合适的树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但最可贵的是,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试错和迭代。从中科院团队研发的能把沙子变土壤的“土壤粘合剂”,到可自动降解的环保草方格,我们永远在寻找更优解。

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所以,说到底,让世界感到敬畏的,并非我们“消灭”了沙漠——这个说法本身就不科学,我们要做的是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我们用行动证明了,人类不一定非要在发展和环境中二选一。 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新华社深度报道:《毛乌素的绿色传奇:一部人与沙的奋斗史》,2024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土地展望报告(第二版)》,关于中国北方荒漠化治理的章节,2023年。

《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年发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