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粤剧作为广东地区的第一艺种,当中走出了无数享誉盛名的粤剧花旦,如红线女、任剑辉、白雪仙等等。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电视业的兴起,粤剧行业也进入了青黄不接的困境之中。到了今时今日,能够让广东人喊出名字的中生代粤剧演员已不多,其中名气最大的也许要数曾小敏和蒋文端了。
1969年,蒋文端降生在粤剧世家的襁褓里。祖父蒋拙庵的戏袍尚带余温,父亲蒋华燊的"头架"琴弦未冷,母亲崔德坤的扬琴清音绕梁。在这个呼吸间都是戏韵的院落,幼小的她踮着脚尖模仿罗品超的台步,学着林小群的眼神流转。当同龄孩童嬉闹街头时,她已在侧幕条间读懂了一个个角色命运的起伏跌宕。
然而这条看似铺满锦绣的从艺路,却在她报考广东粤剧学校时陡然转折。"超龄"二字如冷水浇头,两次落榜的打击几乎折断她的翅膀。三个月甄别期里,倔强的少女在练功房挥汗如雨,水袖甩出的弧线在晨光中划破迷茫。六载寒暑,她将筋骨重塑成戏曲的韵律,毕业时身段已如风中细柳,眼波流转尽是戏。
199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星探推开粤剧院排练厅大门。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影视的十字路口,蒋文端选择赴港淬炼。清水湾电视城里,她褪去浓墨重彩的戏妆,在《射雕英雄传》中化身素衣清颜的瑛姑。镜头前那双含愁带怨的眸子,让金庸笔下的痴情女子有了惊心动魄的具象。彼时与她同框的黎明、朱茵等巨星不会想到,这个安静研读剧本的姑娘,心中始终回响着岭南的梆簧声韵。
《刑事侦缉档案》里命运多舛的可儿,《鹿鼎记》中灵秀动人的宫女,她在港剧黄金时代留下十余个经典配角。当两年合约期满,TVB高层递来续约书时,26岁的蒋文端却望向维多利亚港对岸——珠江畔的锣鼓点正穿透海风召唤游子。她将影视表演的写实技巧细细打包,如同采撷异域珍贝的归航者,毅然重返粤剧的海洋。
重披绣凤戏袍的蒋文端,在传统氍毹上踏出崭新足印。2008年个人艺术专场的后台,四大美人的华服在衣架上流光溢彩。当追光灯亮起,她化身浣纱的西施,水袖轻扬间尽显越女清愁;转瞬又成拜月的貂蝉,翎子颤动暗藏杀机;待昭君怀抱琵琶登场时,观众席首排突然响起激越的掌声——年近八旬的红线女眼含热泪,为这段"出塞"唱腔频频击节。
这掌声化作三年后的梅花奖杯。2011年冬夜,蒋文端凭《山乡风云》摘得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戏中她饰演的游击队女队长刘琴英姿飒爽,唱腔却不见红线女标志性的"红腔"。"女姐教我的是戏魂,不是腔调。"排练场里,八旬宗师手把手传授身段,将革命戏的表演精髓倾囊相授。两代艺术家在身姿交叠间完成粤剧衣钵的郑重交接。
卸下珠翠的蒋文端,生活是出温馨轻喜剧。经友人牵线相识的商界才俊,用六年时光读懂艺术家的灵魂。婚礼那日,新郎看着凤冠霞帔的新娘打趣:"今日你终于是自己的女主角。"婚后二十年,他始终是妻子最忠实的戏迷,每当新剧上演必携亲友团捧场,散场后总备好润喉茶等候。
两个女儿相继降生,练功房时常飘荡童稚歌声。大女儿继承母亲明艳容貌,小女儿则承袭父亲沉稳性情。有戏迷曾在荔湾老茶楼偶遇这家人:蒋文端素颜布衣为女儿整理衣领,丈夫含笑斟茶,阳光透过满洲窗洒在青瓷茶具上,氤氲着人间烟火里的静好岁月。
2016年,47岁的蒋文端担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尽管成为了一名领导,但她依然一如既往的低调和专注粤剧艺术的发展。排练厅里常见她俯身为青年演员调整水袖角度,那姿态恰似当年红线女指导自己的模样。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将亲生女儿送进粤剧学校——当稚嫩的童声在百年校舍唱起"落花满天蔽月光",岭南戏曲的血脉在新一代身上汩汩流淌。
从西关老宅到TVB摄影棚,从梅花奖台到女儿练功房,蒋文端的生命轨迹犹如精妙的粤剧唱段,板眼分明又韵味悠长。在深圳大剧院后台,她正为《观音情度韦陀天》勾画脸谱。镜中人眼角已染风霜,双眸却依旧清亮如初。笔锋流转间,金粉在面庞勾勒出慈悲法相,恰似她以人生为笔,为岭南戏曲描绘的传承画卷——这画卷上既有千年古韵的沉香,更有生生不息的新绿。
在很多电视剧迷的眼里,蒋文端是“最美瑛姑”;而在很多粤剧迷的眼里,她是“最美粤剧花旦”,尽管她今年已经56岁了,但依然气质高雅、美貌出众,真可谓是“岁月不败真美人”。可惜的是,在当今移动网络时代,属于粤剧演员的风光时代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