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期间,从9月30日到10月7日,《人民日报》连续推出8篇署名“钟才文”的专论文章。“钟才”即“中财”(中央财经委员会)的谐音,为中国经济走向定调。

其中,第三篇纵向视角的判断不回避现实,这种客观论调尤为重要。文章在谈及“形有分化”时专门论述说,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会出现分化,宏观数据同部分微观主体感受会有“温差”,还直接把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薪酬增速是其他行业的2倍和房地产相关行业吸纳就业减少、薪酬缩水作为实例来比较。

这意味着,因为各地围绕新兴产业的布局和集聚不同,未来各地之间的分化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从国家层面的一些规划来看,也的确如此。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这份国家层面“3+2+N”的城市群新格局,很可能承载着中国新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最大希望。

这对于山东这样的经济大省来说,显然是更大的发展压力。

相当于,未来五年的落后,很可能将是未来数十年的落后。

8月25日上午,由青岛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青岛全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上,青记智库受邀参加发言时曾经提出类似的观点:

我们现在很可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奇点时刻,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都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一个区域大分化、赢者通吃的时代,一定要打造一个全国范围内科创高地、一两条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两家世界一流企业。

青记智库的核心观点是,对于整个山东来说,一定要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能在全国范围内和一二线城市争抢优秀人才、吸引优质企业集聚的城市和产业集群,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撒胡椒面;青岛也一样,也要举全市之力打造一个科创高地。

以下是青记智库8月25日座谈会发言的内容概要:

一、当前形势分析

从整体趋势看,城市建设大扩张和产业投资大扩张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又一个区域大分化时代到来。

1、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逻辑都需要重新锚定。

无论是7月新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还是去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的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都意味着城市收缩时代的到来。

城市发展下一步的重点有两个方向,一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二是主城区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内涵式品质提升,中心城区的重点是提高公共服务配套能力。

放眼全球,一些国际大都市同样面临从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新课题,一线城市的活力与价值,正逐渐回归传统核心城区。比如,纽约的“硅巷”、伦敦的“硅环岛”等都是在核心城区更新过程中形成的。

过去城市核心区往往服务于制造业工人等群体的居住需求。而如今,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口数量激增,成为城市主力人群。

2021年5月份发布的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15—59岁人口为8.94亿人,占63.35%,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相比下降6.79%。但在年轻总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还有另一组数据同样重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显著提高。

2010年,青岛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129.54万人,到了2020年增加到227.12万,增幅75.3%。

而青岛总人口从2010年的871.5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007.17万人,增幅只有15.7%。

受大学教育人群的大幅增加,意味着消费力和审美力提升带来的巨大市场和全新机遇,这也是未来为城市核心区的功能重塑、品质升级、产业培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2、强者恒强将会越来越明显,区域分化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杭州六小龙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制造业优势叠加的竞争力含金量,更重要的是让全球无处可去的热钱有了新的去处。

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将会迎来一场人工智能入口的争夺战和智能体普及的资本烧钱大战,这股浪潮同样将会从科创资源集聚的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开始向其他城市扩散。

移动互联网的烧钱大战主要围绕消费端(补贴用户、争夺流量)。而AI时代的烧钱大战,将更多地聚焦于 “产业端” (改造制造业、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智能体)。这意味着投资周期更长、技术门槛更高,但一旦成功,壁垒也更为稳固。

对于山东和青岛来说,应该集中力量先激活头部,下定决心打造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科创高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培育一两家头部企业。

3、“十五五”产业规划展望逻辑:反内卷中寻投资机会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正处于一个大洗牌的时刻。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统计公报,202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0%,而汽车主机厂的产能利用率仅50%,很明显是低于其它行业的平均值的。

燃油车产能出清加速,20%车企面临淘汰,兼并重组潮开启。燃油车因产业链萎缩,边际成本上升,折扣空间收窄;新能源汽车因为三电系统、智驾算法普及推动边际成本下降,头部车企(比亚迪/特斯拉)掌握定价权。从价格战转向生态竞争(如特斯拉Robotaxi、吉利全球化产能整合),盲目投资会带来更大风险。

二、问题分析

一座城市经济的问题,本质是市场主体的含金量和成长性问题。

青记智库对青岛市场主体存在问题和短板进行了深入全面地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汇总形成《基于市场主体视角的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问题》报告。

为了更加直观,我们以曾经和青岛GDP体量相当的宁波作为参照。

截至2023年底,青岛实有市场主体213.64万户,宁波只有138.63万户,数量上青岛要比宁波高出不少,但含金量却低不少。

比如,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青岛219家,宁波418家,青岛只有宁波的一半多;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方面,青岛39家,宁波104家,青岛只有宁波三分之一多;在A股上市公司方面(截止到2023年低),青岛66家,宁波122家,青岛只有宁波的一半多;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方面,青岛4家,宁波22家,青岛还不足宁波的五分之一;优质企业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两市税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效益指标上。

更为重要的是,青岛的市场主体明显面临后劲不足、差距进一步扩大。

比如,青岛最为自豪的头部大企业数量减少,营收增长放缓。青岛的海尔、海信十年间营收增幅只有106.22%、116.88%,远低于厦门的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648.52%)、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44.21%),宁波的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9.79%)、宁波金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309.68%)。

比如,在国家这几年看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青岛入选数量越来越少,总数排名也是一路下滑,从前三批总数排名第8已经滑落到前六批的第18。

三、对策建议

杭州合肥的经验表明,发展现代产业和开展创新投资,要在产业将兴未兴时,抢占先手;在别人犹豫观望时,果断出手。

如何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找到自己的突发方向,尤为关键。

当前以深度学习为标志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愈演愈烈,同时新能源汽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飞行器)、人形机器人、智能头显等智能硬件产业也正在强势崛起,但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其实很简单,就是信息革命、能源革命和材料革命,再加上一个生命健康革命。

根据当前的全球产业发展动态来看,以VR/AR等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芯片、存储芯片、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控核聚变、氢能、钙钛矿、固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轻量化材料革命、高性能导电材料创新、智能与交互材料革新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合成生物、精准基因为代表的生命健康。

这些领域共同具备三大特征:①技术成熟度即将跨越“商业化临界点”;②能够对传统产业实行“破坏-重建”;③具备重塑全球价值链与地缘格局的潜能。

具体到青岛,要抓住这几条主线,要有大产业思维,也就是产业集群和融合思维。这几条主线都是能快速上量,能带来GDP规模提升,同时又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

一是以智能头显与大模型融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主线。

这两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受益于AIGC的爆发,全球消费电子巨头在围绕元宇宙入口的XR设备(今年主要是AI眼镜)加速布局。

建议在硬件层面,除了关注歌尔外,加大AI眼镜赛道的企业以及关键产业链企业的招引力度。

为什么要抓住智能头显爆发的机遇?谁控制了硬件入口,谁就掌握了数据和生态的主动权。

一个是政策层面。

随着PC和手机大潮逐渐褪去,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都在等待全新的爆发机遇。

去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将元宇宙入口和智能网联汽车相提并论,足见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一个是技术驱动层面。

就像手机功能机时代和图文生态、智能手机时代和视频生态一样,XR设备本身就需要丰富的3D内容生态,人工智能大模型全面爆发带来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AIGC)革新,AIGC正在全面丰富3D数字内容生态和用户元宇宙体验。

简单说就是,AI加速元宇宙构建,元宇宙反哺AI大模型。

一个是产业链层面。

智能终端革命(智能头显),背后链接的事硬件关键产业链是显示屏幕革命和内容生态层面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革命。

无论手机还是智能头显(Vision Pro、Meta Quest 3、Pico 4 Ultra),大概的成本构成中显示模块、处理器与存储、电池、结构件、组装代工或者其他重要部件,最大头的其实就是显示屏幕,基本都会占20%左右,处理器与存储青岛做不了,所以只能围绕显示模块做文章。

从全球显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看,未来随着vr/ar等智能头显的大规模爆发,将会带动MicroLED的产业落地进程,进而进一步带动MicroLED的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实现在高端手机、车载显示、电视、平板等领域的全面普及,成为一种最主流的显示技术。

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下一代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30年)》,第一句话就是,“下一代显示以Micro LED、硅基OLED、柔性显示等为代表,是元宇宙、超高清视听、智能终端等产业的基础支撑。”“突破Micro LED、硅基OLED、柔性显示等下一代显示关键技术,实现大批量产业化,培育3家以上国内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半导体产业优势,在光波导、驱动芯片、核心装备、关键材料等环节突破一批“卡脖子”瓶颈,支撑国内显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智能眼镜等新型终端培育出一批国际影响力的上海品牌,形成生产制造能力。”

上海这个方案,在提到“强化终端引领作用,促进显示技术创新发展”,第一个提到的是以智能眼镜带动显示技术创新,第二个提到的是“基于下一代显示技术,加强车载显示的产品形态创新,加大在车载仪表盘、中控显示、后视镜、抬头显示(HUD)、后座娱乐、智能座舱等部件的应用。”

退一万步说,即使智能头显没能迎来爆发,但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底层支撑的芯片和显示产业一样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在内容生态层面,完善内容制作生态,加速形成商业闭环。建议将当前火热的AI大模型生成式视频技术与我市独特的工业电影优势深度融合,通过AIGC全面丰富3D数字内容生态和用户元宇宙体验。同时建议加大对生成式视频制作产业链企业的招引力度,不断提高工业电影、3A游戏等制作水准,为虚拟现实硬件适配更完善的内容生态。

二是以交通工具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新运力融合主线。

“新运力”即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船舶、低空飞行器等交通运输工具。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新运力”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新动力”,未来还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预测,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将达2582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8.8%。盖世汽车研究院《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中国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00多亿元。绿色船舶方面,全球最大航运咨询研究机构克拉克森统计,2024年1-10月全球新船订单中,替代燃料船舶以643艘5050万总吨占50.0%,订单价值896亿美元占比53.2%,同比增长涨69%,航运业的脱碳转型正在全速推进。低空经济方面,中国民航局测算,我国低空经济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从产业链上下游角度看,“新运力”的一头是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产业革命,全固态电池被视为解决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和热失控等难题的颠覆性技术革命,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下一代核心储能技术,国内外汽车和电池巨头均在投入巨资研发;另一头是智能化网联化带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需求变化,比如车载CIS芯片(CMOS图像传感器)、存储芯片、算力芯片等。

对于青岛来说,还有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港口、物流等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

三是围绕康养场景的生命健康产业融合主线(文旅+房地产+生命健康)。

山东省层面已专门出台政策支持青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青岛高新区紧接着出台康复产业发展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

对于气候舒适又依山傍海,同时服务业又非常强势的青岛来说,以康养产业为主抓手带动整个生命健康产业链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以山东唯一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为例,其学科专业建设已处于行业前沿,尤其是外骨骼、脑机接口等技术的研究,相关行业即使在全球都算得上朝阳产业,和人工智能一样都是全球巨头们投资的焦点。

而这些产业,也与青岛当前发力的生命健康、康养、海洋医药、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国际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需要配套的全球知名度假品牌、健康养老品牌支撑。

四是以“数字赋能+智能服务”为核心驱动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融合主线。

国际航运中心是集货物吞吐、航运服务、贸易流通和金融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港口硬件设施,还强调以航运服务为核心的多元化软实力。它包括完善的港口物流体系、高效的航线网络、发达的航运服务业(如船舶管理、航运经纪、检验检测和仲裁)、成熟的航运金融生态(融资、保险、保理等),以及良好的数字化水平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国际航运中心是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中枢,能够通过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及全球贸易流动。

青岛国际航中心建设显然不只是青岛一座城市的国际航运中心,而是整个山东乃至整个长江以北的国际航运中心。

放到这一维度,青岛背靠的山东这个超级港口集群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山东省港口集团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全球第一)、集装箱量超越4400万标准箱(全球第二),有力支撑山东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0亿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

在此基础上,如果整个山东港口集团的所有数据开放共享,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优势,以“数字赋能+智能服务”为核心驱动力,建设集航运服务、贸易和金融于一体的数字平台,推动供应链协同和智能风控,提升贸易与资金流效率,将成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提升航运服务的突破口。

四、落地保障

一是从考核导向,落实到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成长。

在抓招商引资项目中,要多追问几个“能不能”,项目背后能不能带来一个三五年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能不能带来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落户青岛,而不是单纯的生产车间加工基地。

比如,城阳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招商引资有个量化标准,加快引进“三高两核”项目,即研发投入占比高、市场占有率高、复合增长率高、拥有核心技术、拥有核心团队。

我们从前五批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筛选了373家成立于2018年之后的企业,总结提炼这些新生代“小巨人”企业高成长背后的发展密码,其中至少超过100家有央国企、上市公司等大企业背景,属于大企业下属公司、某个业务板块等。此外,背靠国家级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力量支持,是“小巨人”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的另一因素。

再一个,有很多此前多轮融资的小巨人企业,因为之前对赌,现在面临老股东退出和IPO压力,很多地方国资就是瞄准了这一机会,不断在挖墙脚。

建议在青岛围绕创新型10+1产业体系,将培育招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重要抓手,为相关企业成长所需的政策辅导、股权融资、产业链拓展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二是从规划层面,建议沿着全市主要交通要道规划多条产业走廊。

走廊规划不是简单的平台逻辑,而是一条清晰的产业布局思维,是一种让外界一看就明白、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维。

全国主要城市的制造业布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比如高端要素回归城市核心,形成“都市型工业”新形态;重要产能沿着交通大走廊(城市主干道、地铁沿线、高速公路、高铁)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产业带;枢纽节点因其强大的物流组织能力,日益成为制造业布局的黄金地点和发展“枢纽经济”的核心载体。

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为了加速一体化进程,规划了“四大产业走廊”,除了G60科创走廊串联九城科创火种,还有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激活先进制造集群,长三角数字干线牵引数字经济革命,沪苏湖高铁重塑“创新半径”。

对于青岛来说,除了科创大走廊,还应该沿着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规划两条先进制造业走廊,环胶州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走廊,形成青岛产业布局的黄金三角。

青岛科创大走廊目前需要的是统领性的分工建设和彼此协同,特别是打破区域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壁垒。比如,杭州就成立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设置了专职的管委会主任,由杭州市政府党组成员担任。而且,杭州还制定了统一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规划作为建设总纲。

三是从落地载体,继续围绕创新型10+1产业建设专业园区。

专业园区是一种将创新资源集聚、并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的思维转变。

建议继续推进“五个一”(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组产业基金)的工作机制,构建“园区专班+管委会+平台公司”三位一体工作架构。

四是多问计于企业的规划,将链主企业的重大发展规划与青岛全市十五五规划发展结合。

比如,终端产品巨头,考虑的是上下游的关键产业链布局;中间环节巨头,受制于国际巨头,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合肥“缺芯少屏”问题是问计企业时接到的反映,引进具大尺寸TFT-LCD生产商京东方就是办法;京东方来了,下游联想也来了,但联想的屏解决了,缺芯的问题又反映了上来,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长鑫存储。项目都是从企业需要中出来的。

最后,希望青岛十五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能多一些战略全局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专业思维,当五年之后,或者更长时间过去了,青岛新兴产业重新在全国找到存在感时,很多人能记起,青岛十五五规划的前瞻布局还是起了不少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