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早上六点不到就醒了,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干脆七点前就起床了。有人说这是“年纪大了,觉少”,也有人觉得“早起身体好”。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早上刚起床时头晕、腿软、眼花的情况反而更频繁?有时候还会觉得胸口闷、手脚发凉,明明前一天晚上也没干啥累人的事。
起床这件小事,背后藏着不少健康学问。特别是对60岁以上的人,一觉醒来直接弹起来,可能真的不是个好习惯。
这篇文章就来聊聊,早上起床时,哪些做法对身体更友好,医生建议要注意哪五点,我们一个个来说。
起床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
人体的生物节律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年轻人晚上十一点睡、早上七点起是一种节奏。
可年纪大了之后,褪黑素分泌减少、深度睡眠时间缩短,凌晨三四点醒来也很正常。这时候如果强行七点起床,反而打乱了身体自然的节奏。
研究显示,老年人更适合顺应自己的睡眠状态,延后起床时间至自然醒,不必追求“早起是福”的传统观念。
第二,起床不要一骨碌就下床。
有些老人习惯睁眼就坐起,结果站起来时突然头晕、眼前发黑。这其实和体位性低血压有关。
年纪大了,血管弹性下降,从躺着到站起来时,血压调节反应变慢。这个时候,血液一时供应不上大脑,就容易出现晕眩甚至跌倒。
所以医生建议,醒来后要在床上躺一分钟、坐一分钟、站一分钟,给血压一个缓冲的过程。
第三,别空着肚子就急着出门锻炼。
有些人觉得早晨空气好,一起床就去公园走路、打太极,甚至空腹快走。但空腹运动会使血糖快速下降,尤其是吃了糖尿病药物的人,低血糖风险更高。
建议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吃点易消化的小食物,比如半片面包、一点粥,再运动更安全。
第四,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要是看手机。很多人醒来第一反应是摸手机,结果一刷就刷半小时。
这个时候眼睛还没适应强光,眼压容易升高,对视网膜不是好事。年纪大了,眼底更脆弱、调节能力变差,早上这时候眼睛最“娇气”。
正确做法是,醒来后先让眼睛适应自然光线,十分钟后再看屏幕,保护眼睛也是保护大脑。
第五,别忽视清晨的排泄信号。很多老人有便秘困扰,但其实早晨起床后的肠道活动最活跃。
这时候如果急着出门、错过最佳如厕时机,反而让肠道越来越“懒”。建议起床后固定去卫生间坐一会儿,即便没有强烈便意,也能培养规律。
建立肠道生物钟,对老年人来说是个简单有效的调节方式。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医生建议几点起床才合适?其实没有统一标准,关键是顺应自己的生物钟。只要前一晚入睡时间合理、睡眠质量尚可,清晨自然醒来,不觉得疲惫,那就是合适的起床时间。
不必为了“早起”而定闹钟,更别因为别人六点起就怀疑自己八点起床“养懒病”。
生活中还有一些容易忽略的小习惯,也影响晨起健康。
有些人起床先喝凉水,觉得“醒脑”,但其实早晨身体温度低,喝温水更适宜。又有人喜欢早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想着“提神醒脑”,但对心血管系统是个刺激,早上血压本就不稳定,冷水反而增加风险。
起床后的动作应该是逐渐唤醒身体,而不是激烈刺激。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起床后的咳嗽、喉咙干哑,往往跟夜间口干、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关。这时候不妨用淡盐水漱口,润喉、清除夜间积聚的分泌物。
如果持续出现早晨咳嗽,建议检查室内湿度,长期干燥可能加重呼吸系统负担。
你可能也发现了,很多年纪大的朋友,早晨一起床就开始忙活:扫地、做饭、买菜,反而忽略了自己身体状态的调整。
起床后的30分钟,是一天中最需要“慢生活”的时段。放慢节奏、按部就班,才能给身体一个过渡。
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时间“启动”。
我们再强调一遍,过了60岁,起床不在于早,而在于稳、慢、顺。科学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更适合“慢节奏”起床方式,这样有助于减少晨间不适、降低潜在风险。
不要被“早起才健康”的观念绑架,健康不是比谁起得早,而是看谁醒得舒服、活得稳定。
最后再提醒一个常被忽略的误区:有些人以为“白天补觉就行”,晚上睡不好没关系。
晨起节律紊乱会影响全天精神状态和代谢节奏。白天的“回笼觉”不等于优质睡眠,反而可能打乱生物钟。
规律作息、自然醒来、科学起床,才是长久之计。
60岁以后起床讲究的是一个“顺其自然、科学有序”的过程。不要自责起得晚,也不用强迫自己“跟上节奏”。
关键是听身体的声音,给自己一个温和的早晨。
参考资料:
1.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