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暖心故事90】

光明日报记者 章正 董城 张景华

北京昌平区兴寿镇的秦城村,出了件“奇事”——果园低洼处,树不用浇水了!

5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如把记者带到一处泉眼旁,笑着揭开了谜底:“瞅见这儿没?这口千年‘龙潭’,干涸20来年,这两年复涌了!果园浇水省了大事。”

他激动得意犹未尽:“头两年,到了冬天,泉水就变细流儿了。可今年你猜怎么着?过了大雪节气,泉水还咕咕冒个不停!”

为了进一步探探虚实,王德如约来两位相熟的“水专家”给把把脉。

“水专家”中的一位是昌平区水务局干部张轶洋。他将仪器一端缓缓探入水中,片刻后,数据出来了:“王支书,这水量和夏天一样,大概0.3立方米每秒!”

王支书笑得鼻子、眼睛都挪了位:“好!好!打眼一瞅,水就不少……”

张轶洋拉着王支书走出几十步,蹲下身子,按了按湿润的泥土,指着上面一丛芦苇说:“您看这儿没,下面也是一处小泉眼。这附近有十多处芦苇,就有十几处泉眼。”

“十几处泉眼?那敢情好!那敢情好!”王德如又是一迭声地夸赞!

“说明咱北京的地下水位上升了!一方面,多亏了千里之外的南水进京;另一方面,说明咱北京的生态涵养能力增强了。”一旁的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赵洪岩细细道来。

他掰着指头算起“流水账”:这1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向北京输水超过106亿立方米,相当于送来731个西湖。地下水能“休养生息”,水资源的“家底”一下子变厚实了——水位连续9年回升,累计回升了13.68米。

“我跟您说个数儿,北京有81处干涸泉眼复涌了!真真儿的,泉水可着劲儿地来了。但咱的节水意识,可丝毫不敢放松!”赵洪岩叮咛王德如。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4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