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谈到肺癌,第一反应是吸烟。烟草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但这几年,临床医生越来越发现,有一类人,明明从不抽烟,肺癌却照样找上门。
共同点是吃出来的肺癌风险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肺癌新发人群中,非吸烟者的比例已超过30%。令人警觉的是,这些非吸烟肺癌患者中,接近一半和饮食结构有关。
不是每顿饭都能致癌,但一顿顿吃错,就可能把肺“吃坏”。
有些人爱吃烧烤,觉得“烤点肉不至于吧”。问题不是一顿两顿,是反复高温碳烤带来的苯并芘积累。
这个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和香烟里的致癌物属于同一等级。很多人没吸烟,却顿顿烟熏火燎,肺照样受害。
爱吃腌制品,腊肉、咸鱼、泡菜。亚硝酸盐在高盐环境中被细菌还原,生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同样被证实会诱发肺部细胞突变。
《居民膳食与肺癌风险评估报告》指出,高盐饮食人群的肺癌发生率是低盐人群的2.7倍,其中一半的风险与腌制食品摄入有关。
“看起来健康”的饮食陷阱:反式脂肪酸和高糖饮食。很多人不抽烟、不喝酒,但天天奶茶甜点、烘焙零食不断。
这些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会提升体内慢性炎症水平,诱导肺部微环境免疫紊乱。长期下来,肺泡细胞的修复能力被破坏,癌变风险悄悄抬头。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质量与慢性病关系分析》中指出,反式脂肪摄入量排名前20%的人群,其肺癌风险比最低20%的人高出3.4倍。
很多人觉得,肺癌是“气管的事”,跟吃没关系。肺是全身最容易接受血液代谢产物的器官之一,任何通过消化道吸收的有害物质,最终都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组织。
肠道菌群的状态也影响肺癌风险。
《中华肿瘤杂志》发现,肠道菌群紊乱的人,肺部免疫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调节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常激活,会让肺部组织长期处于低度炎症状态。
不吃蔬菜、不摄入膳食纤维、滥用抗生素的饮食习惯,等于是在破坏肺部的“远程防线”。
夜宵和高脂饮食对肺的影响远不止肥胖那么简单。脂肪摄入过多,深夜摄入会刺激体内促炎因子如IL-6和TNF-α的分泌。
这些炎症因子在肺部沉积后,会促使肺泡细胞反复修复与凋亡交替,最终可能诱发细胞突变。
常年缺乏抗氧化营养素。像维生素C、E,多酚类、类胡萝卜素这些抗氧化物质,是肺细胞抵御自由基损伤的关键武器。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调查显示,低抗氧化摄入人群的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摄入充足人群,差距可达2.1倍。
很多年轻人吃饭靠外卖,蔬果摄入严重不足,外卖里的油盐糖含量高,抗氧化物含量低,肺部长期处于氧化压力环境,自然就被“熬坏”了。
有些人觉得“我年轻,扛得住”。但肺癌不像感冒,它的潜伏期可以长达十几年。等到开始咳嗽、气短、胸痛,已经是中晚期。肺癌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数据显示,35岁以下肺癌患者比例在过去十年增长了近2倍。其中大多数人没有吸烟史,却长期吃高温加工食品、甜饮料、夜宵不断、蔬果稀缺。
肺癌不是无法预防。每天摄入不少于500克蔬菜,优先深色蔬菜;水果每天200克;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减少油盐糖摄入;避免反复油炸和高温烧烤食品。
饮水习惯。长时间摄入高亚硝酸盐含量的水源,也可能增加肺癌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存在于某些农村地区的井水中。
结语
肺癌防不胜防,但绝不是无法预防。现代人的问题不是不知道什么健康,而是觉得“这点问题不至于吧”。
肺不会说话,它只是默默承受,直到有一天,咳嗽止不住、胸口闷痛、呼吸费劲,再去查,才发现已经发展成了实实在在的病变。
很多人问医生:“我不抽烟,怎么也得了肺癌?”医生也只能叹口气:“你可能只是吃错了十年。”再不忌口,肺真的可能“硬如石”,是影像片上看到的实性结节。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R]. 北京: 国家癌症中心, 2024.
[3]王小利,刘宇,朱良观. 肠道菌群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4): 312-316.
[4]民福康.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6152867332801039/?channel=&source=news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