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有十个孩子:六个儿子,四个女儿。但战争年代环境恶劣、局势动荡,孩子的命运无比坎坷。有的早早夭折,有的在颠沛流离中下落不明,有的则投身革命,为国家英勇捐躯。在这十位子女中,次子毛岸青,是毛主席离世后唯一健在的儿子。
毛岸青的身上流淌着与父亲相同的热血,他的存在,无疑是毛主席生命符号在世间的深刻延续。
不过毛岸青身上所背负的这种特殊的意义,似乎并没有让他声名显赫,似乎并没有让他那么地与众不同。人们对他的印象甚至远不如对他的兄长--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毛岸英来得深刻。
长久以来,毛岸青其实都隐匿在公众的视线之外,直到他去世,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然很是有点儿陌生,不知道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道他晚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他所经历的是怎样的一场人生。
1922年毛岸青出生湖南长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童年,注定是硝烟,离别,苦难交织。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母亲杨开慧的牺牲,是毛岸青人生中第一个巨大的创伤,年幼的他并不懂得生离死别的真正含义,只能在颠沛流离中,承受着命运的无情。
为了保护年幼的毛岸青远离战争的硝烟,毛主席不得不将年幼的毛岸青送往上海,繁华的十里洋场,对于失去母亲的孩子来说却是人间炼狱:流落街头、饥寒交迫,甚至遭受毒打,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年幼的毛岸青身上也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直到晚年还影响着他的生活。
1936 年,彼时已在上海流浪长达5年的毛岸英与毛岸青,被党组织寻获。党组织借助东北军将领李杜的帮助,先安排兄弟俩辗转前往欧洲,而后顺利抵达莫斯科,进入国际儿童院,开启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涯。
1941年,战云笼罩苏联,卫国战争的烽火熊熊燃起,毛岸英决定参加战争,他先找到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被批准去军校学习。
1943年毕业时,获中尉军衔,并加入联共(布)。后来他成功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在校期间,他主动投身实践,到红军中担任过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过进军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的战斗,在枪林弹雨中历练成长。
毛岸青虽未直接上前线作战,但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在伊万诺沃城面临法西斯进攻危险时,他和国际儿童院的小同志们响应伊万诺沃市委的号召,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加入抢修战壕和挖反坦克壕的行列。
同时,他还可能参与了在后方医院帮助医护人员转运、照顾伤员等工作,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7年,父子两人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分别,重逢的喜悦,并没有冲淡毛主席对于毛岸青成长的担忧,他深知,作为领袖的儿子,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为了让儿子远离政治漩涡,毛主席对于毛岸青的教育格外严格,他以身作则,要求儿子保持低调谦逊的生活作风。
他曾神情严肃地说:“谁让你是我的儿子呢?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搞特殊化,绝不能凭借自己是我的儿子这一身份去谋取哪怕一丝一毫的便利。”
在毛岸青同志去世后,《新闻会客厅》邀请他的妻子邵华进行采访,其中也透露毛岸青同志曾化名杨永寿,与克山县政协的同志一起搞土化,跟当地农民一样同吃、同住、同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依旧谨遵父亲的教诲,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相较于在从政之路上施展抱负,他更倾向于凭借自身专长,扎根中宣部,在翻译领域大放光彩。
在这段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参与完成了包括斯大林著作《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在内的五六本书籍的翻译,为知识传播贡献力量。
幼年颠沛流离地生活使得毛岸青留下了持久的健康隐患,加上兄长毛岸英牺牲的双重打击,使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更是先后转移多地进行疗养,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的感情世界有了新的走向。
毛岸青与邵华自年少就相识,缘分由来已久。邵华本就与毛家关系亲近,她自幼常随姐姐刘思齐去毛岸青处,年少时的相处让彼此渐渐熟悉。
随着年龄增长,毛岸青在经历诸多风雨后,对邵华的情愫悄然在心底生根,两人在频繁接触中有了更多思想交流。
当时毛岸青身体抱恙,在大连疗养,邵华常去探望陪伴,帮他舒缓身心,照顾生活起居,一来二去,感情日笃,终于,在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宾馆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两人于1970年,毛岸青与邵华有了爱的结晶,诞下一子。毛主席喜出望外,亲自为孙子取名“新宇”。
到了晚年,毛岸青住到了北京西山脚下,和家人过着宁静而朴素的生活。在质朴平和的日子里,享受着生活最纯粹本真的模样。
他的生活里,乐趣可不少,他对音乐满怀热忱,精通各类乐器演奏,且频繁凭借自身灵感与才华,进行歌曲创作与编曲工作。
兴致一来,就在家里扯着嗓子唱,那俄文歌唱得尤其带劲,歌声里好像藏着他年轻时候在苏联的回忆。
有空的时候,就跟家里人杀两盘棋,下象棋他老是输给老婆邵华,可一玩国际象棋,他就厉害了,在家人里头基本没对手,赢了就笑得跟孩子似的。
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因为小时候在苏联生活的缘故,所以尤爱俄国文学,那些经典之作,他反复研读,汲取精神滋养。
凭借扎实的语言造诣,他翻译了《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等 20 余部专业书籍,为知识传播架起桥梁;参与《列宁全集》编纂,让伟大思想更广泛传播;多篇学术文章见诸于世,展现深厚学养,却低调内敛,不事张扬。
毛岸青始终牢记父亲“为人民服务”的叮嘱,即便身体抱恙,依旧矢志不渝的为人民服务,他心系国家发展,尤其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动态。
多次带着家人踏上长江沿岸的土地,重走先辈奋斗之路。他每到一处,都深入实地考察,在目睹失学儿童的困境后,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用实际行动为失学儿童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毛岸青用一生的坚守,为世人诠释了何为平凡中的伟大,他虽拥有特殊身世,却从未借此谋求丝毫特殊待遇,而是扎根生活深处,默默耕耘、奉献。
参考资料:
毛岸青——百度百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