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在被发现那一刻,历史的风吹过封土,带着静默的尘埃,一道痕迹淌进了史学的深井!没人想到,一摞不起眼的竹片能把人们惯用的想象彻底击碎。山东境内,这些裂痕里藏着孙膑未曾被打量的另一面。有人翻检着竹简,上头写着他膝盖被削的惨剧。那不是传说,是同一时代的人写下来的冷笔实录。
事情总是绕不过那些被简单化的旧剧本。长久以来,评书、小说、舞台上孙膑是受冤的仁者,才情逼人,胸有火焰,偶尔有点愣头青气。出身拿大旗的世家,也是孙武的苗裔,天生和打仗有缘分。老师鬼谷子,一副高不可测的神秘,觉得孙膑是可造之材,还特意把家传兵书三本留给他。对,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弟子。一直聪明,但心里偷着闷坏事,师父偏着孙膑,不用猜都知道他要不痛快。
传说得了兵书的是孙膑,庞涓没能抢到真正的手本。可竹简上的冷漠,比这些闲章更重。考古人翻开一根竹签,发现那些英雄往事,本来并不适合鲜花与掌声。没了小说的温情,剩下的孙膑和庞涓,各有各的动作,恩怨停不下来。竹简里写得干净利落,没有修饰,用词也谈不上温柔。
庞涓早年混得挺好,在魏国成了驸马,处理事务都溜得很。要找帮手,眼瞅着孙膑合适。心里怎么想的?多半怕孙膑本事太猛抢自己地盘,嘴上却说得笑声盈盈。故事里的信写得肉麻,孙膑读得却是满心犯嘀咕。一个念头怨他偷书,一个又想趁机立功,前后拉扯。不是谁都能分得明白利害。最后硬着头皮下山,临走还得听鬼谷子老头子嘱咐几句。
两个人表面很和气,时间一长,魏王权衡利弊就差明着说孙膑比庞涓强了。庞涓这种人哪里受得了冷落?妒忌就像抽丝入骨。他拽住孙膑是齐国人的把柄,凑了谋反的材料,魏王又是个倒听侧信的家伙,没审没问把人直接削腿——那时候叫膑刑。
庞涓怕事情不干净,非要再下死手。孙膑挺能撑,装疯卖傻,混迹大街小巷。有些说法还说,他混到粪堆打滚,吃猪食,庞涓见他这样才缓口气。瘸了腿又疯疯癫癫,普通人到底扮不了威胁。可孙膑本来不是什么“软柿子”,等着机会找庞涓算旧账。
齐国成为唯一的注目点。一是老家门路熟;二是家底厚;三是齐、魏迟早有仗打。孙膑拖泥带水地等着机会,最后借齐国医生搭桥,几经曲折,躲回故土。这一路没有风光,大多时候靠运气。他清楚想翻天,还得攀上大腿。田忌正好。田忌看人得用,说不上孙膑有多讨巧,起码两人合拍。
后来的事,剧本都知道:田忌赛马、马陵伏击,孙膑使了那些远近著名的谋略,把庞涓算在局里。竹简却不咸不淡地写到,孙膑没半点慈悲,甚至比庞涓更狠。当年庞涓对孙膑用的是肉刑,孙膑回敬的是一堆更绝的狠招——把被俘的庞涓让人五马分尸,下场极惨。到底谁更无情,至少竹简里没说孙膑仁。
说到“围魏救赵”,这场经典仗,竹简细节让人快翻脸。孙膑没打算真刀真枪救赵。他拿大批老弱病残拼凑起一支队伍,用他们作饵,根本没抱多少活着回来的希望。遇上魏军主力,结局早敲定了——全军覆灭。齐国有的是无名小卒,家破人亡的,只是数不中的几千户。战争不是戏台。
孙膑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冰冷。他并不只用小兵做诱饵,两位老将军也没避开厄运。那两人打了大半辈子仗,战功扔在地上都够个小山了。竟然还是被他当弃子,直接投进魏军虎口。局中人清楚阴谋,却没人能推开。他们明白,国家的命运不会绕开牺牲。估计他们心里也有算计,现实只有一个,老将军们硬生生成为破局的棋子。
这些线索拼成的孙膑,不见得“善”,甚至说冷血都轻了。庞涓是恶人?可孙膑摊开了也没多干净。好在,现在绝大多数人不会认同这种做法。可换个角度,在刀头舔血的年代,慈悲是奢侈品。活下来要用死人铺路,不是孙膑一个人的错。
相对的,文艺作品里的孙膑形象,被赋予了善恶分明、正义战胜邪恶。这容易让人入戏太深,忽略历史的本真。竹简不关心合理性,只记录冰冷的事实。就像大多数人以为的历史英雄,不过是一种人为加工。谁都没有那么高光。
实际再往下追问,史书和考古的数据经得起验证。出土竹简现在保存在山东博物馆。学者们反复核对内容,按主流考据,这批简的年代基本无误。线条、笔划、字形都有科学依据。孙膑越多被提及,他的历史形象越容易撕裂。很多东西变得难以统一,也许,这才是真实。
时下,还有不少人把权威解释放在首位。可每一段竹简,每一根骨头,都会给既有认知添个窟窿。刚出土那会儿网络吵翻天,有人说孙膑不该被颠覆,有人说其实早有端倪,局外人没资格喊冤。更多人习惯给历史人物贴标签,一旦贴上就懒得撕掉。
但仔细想想,人物背后都是利益交错、血肉交割。孙膑是破局者,亦是牺牲者。他复仇归复仇,也许当时的心情根本不关心杀得太多还是太少。有人看他是国家功臣,有人只看到他带给数千人不得好死。社会环境决定英雄,有点冷,有点道理。
至于那两位老将军,他们终其一生忠于国家,结局不会因为老而有例外。竹简上一笔带过这事,留的空隙特别多。读史,越是细节,越有灰色地带。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你若问究竟是孙膑狠,还是庞涓更毒,结果总有人争论。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这些新出土的东西很快会被数字化放到国内外数据库。百度百科、知网、山东考古院,2023年出的数据基本都能找到佐证。每一个考古信息,舆论关注度都高。实时数据反复被拿出来压低炒作的温度。一帮人追根究底,不妨碍戏台上的孙膑和真实的孙膑继续错位。
竹简上这些事实没工整的道德说教。逻辑其实松散,今天读下来,孙膑像是个狠角色,明天又觉得老将军更冤些。细节反反复复,想清楚却做不到!
有意思在于,孙膑残忍和智慧成正比,让人琢磨破脑袋也找不到完美解释。战争时期的“善良”,有时候只够分给身边最亲近的人。剩下的,归历史不提。即使再多竹简,再多考察,人的判断依然容易随风摆动。或者,历史本身的面目就是混乱不堪,你永远说不出哪一条是绝对对的。
最终,竹简带回的只是当年闪过的一道冷光。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凭自己当下的需求解释孙膑。有人说他善,有人说他毒,不同角度下没太多标准答案。历史铁证可能也不过是明天被另一批泥土盖上的残片。说到底,孙膑就是那个只专心把自己送到最后一局的军事家,旁观者觉得复杂,局中人不过顺势而为。
既然这样,历史就随它乱着吧。有些时候,本来就没有需要谁来主持正义的理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