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所以没有采纳。 一些人因此将北伐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诸葛亮没采用魏延的计谋。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可不可行?1400年后,一位明朝的农民起义将领,用五万人的性命,解开了这一谜题。 这位起义将领是谁?“子午谷奇谋”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该计谋到底可不可行呢?

一、魏延与子午谷奇谋 所谓的子午谷,简单来说就是一条从汉中通往长安的小路,只不过这条路属于山路,而且路途十分艰难。 为了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遗愿,诸葛亮发动了北伐战争,作为蜀国著名将领,魏延仔细研究了地图后,提出直击长安、攻克咸阳以西的计划。 在汉中和长安之间,一共有5条路可以行军,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以及子午谷道。 其中子午谷道是最为凶险的道路,谷口在长安城南侧。因为此前并没有人成功走过这条路,所以魏延打算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按照魏延的计划,只要给他五千精兵,再配备五千运粮的战士,就可以在十天内抵达长安。

影视剧照 在魏延看来,长安的守城将领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生性胆怯有勇无谋,看到突如其来的魏延必定落荒而逃,长安和潼关都会落入蜀国手中。 与此同时,诸葛亮派大军从斜谷道前往长安,与魏延的精兵会师于潼关,占据有利位置后,与魏军分庭抗礼。 两路大军同时出征,魏延的精兵要克服天气及地势影响,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不论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魏延最早在刘表帐下,后因不愿意归降曹操,几次易主最终投入刘备帐下,而刘备向来具备辨别人才的本领,笃定魏延是难得的军事奇才。

影视剧照 当初刘备入主汉中称王时,所有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驻守汉中,没想到刘备却破格提拔了魏延,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与看重。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不止一次提出子午谷奇谋,希望能获得诸葛亮的同意,许多将领也纷纷请缨,希望能参加魏延的这次行动。 但诸葛亮在与将领们商议其中的风险及可行性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所以最终没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谋,而是出祁山取陇右。 所以之后有些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影视剧照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划,并不仅仅是因为谨慎,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二、不采纳的真实原因 众所周知,刘备最大的夙愿就是兴复汉室,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也为了重振人心,诸葛亮发动了北伐。 不过魏延提出的子午奇谋,却是极为凶险的作战计划。 首先魏延要求精兵五千加上运粮兵五千,放在当时的蜀国,却占了全国接近1%的人口。再加上蜀国的士兵并不充足,这一万人就更显得珍贵。 而且魏延承诺十天走出子午谷抵达长安,也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子午谷道狭窄凶险,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快速抵达长安,但这却要建立在天气良好,且一切行动都极为顺利的情况下。

更重要的是,五千运粮兵背负的粮食,最多只能让这支一万人的大军坚持十几天。 如果没能在十天内迅速抵达长安,如果没能攻下长安而选择后退,这些士兵将会面临长时间的饥饿。 而且长安可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另外长安与当时曹魏的首都洛阳距离比较近,城内护卫兵马肯定众多。 如果诸葛亮派出的军队没有在预定好的时间拿下长安,那么一旦曹魏分两路,一路援助长安,一路前往子午谷,就会断了汉军的退路。 谨慎又肩负重任的诸葛亮,认为这过于凶险,便将最终的目标定为了魏国所属的陇右地区。

在这里建立属于蜀国的势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依靠陇右盛产战马的优势,弥补蜀国缺马的危机,逐步增强蜀国的实力。 所以相对于子午谷奇谋来说,诸葛亮的计划更安全一些。 诸葛亮去世后,许多蜀国将领,甚至后世许多历史爱好者,都惋惜诸葛亮没有采用子午谷奇谋,最终导致北伐的失败。 但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魏延就算真的带兵走上子午谷道,也不一定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诸葛亮不愿冒险采用的“子午谷奇谋”,在1400多年后,却被明末闯王高迎祥用了出来。

三、高迎祥与子午谷奇谋 崇祯年间,朝廷腐败不堪,再加上全国接二连三的灾荒,大多数百姓都陷入长时期的饥饿之中,许多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来维持生活。 看到这一幕的高迎祥十分心痛,对腐败的朝廷更加不满。恰巧周围农民纷纷抱怨活不下去了,与其饿死不如起义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就这样,高迎祥自称“闯王”,特别是高迎祥曾经以卖马为生,骑术了得不说,还天生神力。 每次作战都冲到最前面,收获了不少士兵的尊重,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没过多久,高迎祥与其他起义军先后转战山西、河南等地。虽然也有战败之时,但最后都被高迎祥转危为安,并在不久后东山再起。

作为明末的初代“闯王”,高迎祥声势越来越浩大,支持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崇祯都感受到了威胁,一再调兵遣将围剿高迎祥的起义军。 崇祯九年时,高迎祥率领十万大军抵达了汉中,并与闻讯来此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交手。 在这样的围攻下,高迎祥决定采用魏延提出但被诸葛亮拒绝的“子午谷奇谋”,带领五万人马出子午谷,夺取西安。 一些身经百战的将领看到子午谷道太过险峻,忍不住劝高迎祥改变主意,走一条相对保险的道路。 “这是子午谷道,是一条通往长安的捷径。就是因为这条路艰险才要走,正好可以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想到高迎祥平时的英勇,战士们充满信心,也就不再怀疑,一同踏上了未知的子午谷道。 在高迎祥的鼓励下,战士们都斗志昂扬,即便旅途中困难重重,却没有一人后退。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本就难走的子午谷道迎来了多次降雨,路面更加泥泞,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 耽搁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敌人发现,战士们的体力和精力也会下降,甚至连粮食补给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不承想高迎祥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却早就被孙传庭发现。 当高迎祥率军走到黑水峪时,孙传庭早已派兵埋伏。等到高迎祥一露面,就爆发了一场大战。

子午谷奇谋胜利的关键,就是在敌人没反应过来时兵临城下,这样才能达到目的,但孙传庭已经发现了这个计策,高迎祥的计划自然无法成功。 最终起义军大败,高迎祥被俘,高迎祥用五万多士兵的性命,证明了子午谷奇谋的难度之高、代价之大。 那如果魏延执行自己的作战计划,结果会如何呢? 四、魏延成功的可能性 从魏延的个人能力来讲,大概率能够与关羽、吕蒙等人相提并论。而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则是凭借军事眼光提出的一次以小博大的战斗计划。 但他能否十天抵达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又是否会落荒而逃,都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

建兴八年时,魏国曾派张郃走子午谷道攻打蜀国,没想到突遇暴雨,张郃的部队很长时间都无法向前挪动一步,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张郃只能鸣锣收兵。 不论是张郃,还是一千多年后的高迎祥,都遇到了暴雨拦路的情况。这并非季节选择的不对,而是子午谷道常年阴雨连绵,天气复杂多变。 所以魏延一旦踏上子午谷道,很大可能性也会遇到暴雨天气,最终因为太过泥泞而耽误了行军速度。 高迎祥率五万多人走子午谷道,还能多撑一段时间,可五千运粮兵的魏延真的能在计划时间内到达长安吗? 且守军夏侯楙要真的会闻风而逃,魏延的部队才能接手长安获得补给。

一旦夏侯楙没有逃跑,反而派兵迎战,疲惫的魏延部队大概率不会获得胜利,只能原路返回撤退到汉中。 假设魏延成功地在10天内到达目的地,撤退时的粮食也无法支撑这一万人平安返回。 如果遇到大暴雨降临,返回时间延长,或许整支部队都会全军覆没。 更重要的是,魏延以为自己兵临城下就会吓跑夏侯楙,但要是夏侯楙拥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很有可能在魏延到达长安前就埋伏好大军。 即便没有发现魏延的计划,夏侯楙也会派军出击,一举拿下这支疲惫之师。 对夏侯楙来说,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紧闭城门,依靠长安与魏延打消耗战,等待其他地区的守军支援,而魏延受到补给的限制,最终也只能退回汉中。

总的来说,不论是天气还是补给问题,亦或是对夏侯楙的低估,都会造成最终结果的重大偏差。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需要建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 更准确地说,魏延的这个计策并没有为自己留后路。一旦出现偏差,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而后世的高迎祥,恰恰证明了这点。 结语: 魏延用独有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企图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胜利,一举改变蜀国的地位。 但从全局角度出发,诸葛亮为求蜀国稳妥发展,尽量不损失蜀国的现有实力,最终拒绝了这场豪赌。 但1400年后的高迎祥,用五万多人的性命,证明了子午谷奇谋的可操作性并不强。

可历史没有假设,魏延自己执行这项计划能否获得成功,谁也无法预料。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