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过中介推荐的精装出租房吗?
彩色的墙面,崭新的家具,比市场更低廉的价格,这种房源一向是中介手里的抢手货,同时也是收割第一批毕业生年轻人的资本利器——串串房。
住了串串房,轻则甲醛超标,浑身乏力,生病脱发,重则急性白血病,砸锅卖铁,小命呜呼。
年轻人以为自己是白天上班替房东还房贷,实际上他们晚上回家还要替房东吸甲醛。
网图
《2023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有近2.6亿租房人,到2027年时,我国租房人的规模将达到2.8万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租房人的需求也从一开始的朴素住房,提升到家具齐全,拎包入住,装修美观,交通便利的品质住房。
没错!“品质”这两个字成了房产公司收割年轻人的关键所在。
虽然串串房最近才在网上被大范围讨论,但是这个名词在房地产市场里其实是早就被用烂的老手段了。
无良房产公司从市场低价收购老破小,再控制成本用劣质材料把老破小装成精品房对外高价出租,在串串房这个名词出现前,这种房子叫“甲醛房”、“充新房”。
租到串串房的大多是刚毕业从外地到一线大城市实习打拼的年轻人,这类年轻人都有三个特点:关注品质,缺乏生活经验,工作尚不稳定。
网图
关注品质让他们被无良房产公司包装出来的串串房吸引,缺乏生活经验让他们落入低价串串房的陷阱,工作尚不稳定让他们受工作限制,在被坑后维权困难,经常是没时间维权,只能无奈认栽。
无良的房产公司正是抓住了他们的这个特点,让一个个满身班味儿的年轻人钻进了满是甲醛的出租屋。
串串房风波在网上发酵后,不少博主总结了串串房的三个特点,价格比周边的均价便宜,入住之后身体变差,整体装修风格很新。
网图
很多年轻人拿着这三个特点和自己的出租屋进行比对,从网上下单甲醛测试器,甲醛测试盒,疯狂测试自己房子的甲醛是否超标。
“租房焦虑“让年轻人陷入了资本设计好的又一场消费狂欢,甲醛测试盒销量猛涨,有的房产公司甚至趁此机会给手里的老破小又涨了点价格,并且声称:
“这个价格绝对不是串串房。”
网图
现在的年轻人,被互联网的内容灌输着要更爱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实际上每一点好的背后都是资本暗戳戳标记好的价格。
他们的目标不是让你获得内心的强大,而是你本就有些干瘪的钱包。
因为抓住了年轻人工作不稳定没时间和精力维权这一点,无良房产公司和部分房东开始愈发的肆无忌惮。
租房的打工人在交易市场内一向处于劣势地位,不少网友在网上反映,租房租到了串串房,房东态度蛮横有钱有势,有的是精力和打工人耗到底,打工人努力维权,到最后还是被扣除了押金。
可打脸爽文还是少,现实中大部分打工人遇到串串房都是询问房东,忍气吞声,然后默默的咒骂两句黑心人。
网图
毕竟就算你退掉了这个串串房,下一个千挑万选看了无数房子之后租到的,很可能就是别人退掉的串串房,所以不少人在发现甲醛超标之后选择继续住在串串房里。
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租房市场的房子就像是被复制粘贴过一样,转了十几个房源,很可能每一个都是串串房。
有网友说,其实二房东的隔断房基本上都是这样,新的是刚装修的串串房,旧的就是被别人住过的串串房。
网图
大部分在一线城市漂泊的打工人都有一个共识,能有一个稳定的,遮风避雨,不用担心被房东赶走的房间也是一种幸福的存在。
毕竟在这些城市阳光都已经被标好了价格,月租2000以下,没隔断就已经是奢望,有阳台那就算是物超所值中大奖。
没去一线城市漂泊前的梦中情房是别墅独栋有花园,租房后只想房间向阳有地铁。
工资付完房租之后寥寥无几,还得省下来一部分存钱,但现在的资本早已经不留给你存钱的空间。
现在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钱不是省出来,要舍得投资自己。没有哪个人是靠存钱致富的。
正因为这个观念的传播,所以不少年轻人对“存钱”嗤之以鼻。
每天一杯拿铁提升生活质量,一周三五杯奶茶消遣消遣,办个健身卡提升自己,买点小首饰提高精致度,视频网站第一个月9.9的VIP……
著名的金融顾问大卫巴赫说过,钱的问题不在于收入太少,而是在于开销太多。
网图
这些日常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消费,日积月累就能让你陷入贫困的漩涡。
对于普通人而言,钱就是省出来的,你只有把钱省出来储蓄之后,你才能开始第二步。
面对不稳定的工作和日益变化的经济市场,手里有点钱比什么都强。
有人可能觉得,货币一直在贬值,今年存了100,明年可能就只能买90的东西了。
但你如果把这些钱都花掉,明年剩下的就是0,如果你把这笔钱存起来,还能剩下90。
网图
在这个全民消费的时代,拿铁效应会比以往来的更加猛烈。
《中国经济报》也曾报道过,七成调查对象认为线上微不足道的消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花钱最多的地方。
对自己好一点,已经成为资本洗脑消费者的王牌,工作之后的手头宽裕让我们用报复性消费来弥补以前的遗憾。
让欲望主宰生活固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了自己的消费欲望,你也就真正掌握了自己的财富和生活。
当存了一些钱之后再去对抗生活的冲击,你才发现你有了对抗冲击的勇气。
-END-
参考资料:
凤凰网:《钱去哪了?原来年轻人都深陷拿铁效应》
央视网:《防不胜防的“串串房”》
作者:锦鲤爻爻灵
编辑:一乙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