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端地处中原腹地,另一端位于塞外边疆,河南和新疆两地通过一颗红枣实现交往交流交融,谱写出一段段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好想你非凡30年,不仅带动河南一方枣农致富,更将红枣推广种植到新疆在塞外孕育出一方富民特色产业,诉说着“豫疆枣缘”。

大象新闻记者 夏萍

由于新疆的气候原因,防风固沙,兼具经济效益,且适宜南疆生长的枣树,经由最初的兵团试点开发,逐步铺开。大规模的种植,实际上还是在全国大枣深加工企业蓬勃兴起之后。二十一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可谓是新疆枣木种植的黄金时期,受好想你的“邀约”,老一代支边援疆人孙文奇,自此成了新疆的“常客”。

孙文奇与石聚彬的“冬枣缘”

步入二十一世纪,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健康、养生、绿色,成为饮食新追求,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刁。作为传统干果的红枣,被“好想你”这样的现代化企业赋予了更多内涵——无核、保鲜、营养组合成为主打,枣粉、枣片、夹心枣等新产品层出不穷。

石聚彬与孙文奇的合作,则始于红枣鲜果的兴起。

2000年左右,石聚彬发现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雪水含碱量高”的资源优势,萌发了把新郑灰枣与新疆红枣嫁接的想法。此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政府部门在看到当地农民种植苹果等作物的尝试失败后,也在探索新的富农之路,红枣成了双方共同的选择。

“当时新疆红枣种植面积不足万亩,销售价格每公斤2元钱无人问津。我们便考虑通过枣苗移植、百年古枣树接穗等技术,将带着‘新郑基因’的枣苗在近两千多公里外的新疆扎根、成长,成功培育出皮薄肉厚、清甜爽口、蜚声国内外的新疆红枣。”石聚彬回忆道。

“红枣‘娘家人’就是不一样,不是在黑板上种地”

也是在2000年,刚刚担任若羌县委书记的张亚平,决定学习兵团经验,大规模引进灰枣种植,突破沙漠包夹。就这样,作为兵团林场“果苗售后服务人员”的孙文奇,又被张亚平“盯”上了。

当年为了抵御风沙灾害,张亚平借助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果断制定出台了红枣发展纲要,誓要把生态环境问题、农民致富问题一揽子解决。孙文奇说,他和张亚平年龄相仿,无话不谈,“2001年的时候,张书记对我说,你不能一年只来一次啊,这里需要你这样的技术人才。你得多来,还得多带点河南的专家来。”

再加上“好想你”此时开始在新疆大面积布局,有着“好想你”新疆红枣基地技术总工身份的孙文奇,赴疆频率自此陡增,“往年基本上一年1趟,从2000年开始,一年最少3到4趟。”

孙文奇赴疆的时间节点,紧紧围绕枣树的生长周期,枣树出芽、开花、坐果、收获期,遇到的清园、剪枝、深耕、施肥、灌溉、防冻、育苗等技术难题,他都会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传道授业解惑。

“咱们的技术员都是从基层打拼出来的,讲的课接地气。”孙文奇回忆说,有一次,维吾尔族果农阿卜杜热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孙文奇说:“你们河南人的课,好,亚克西,比我们自治区大学老师讲得好。他们是在课堂上讲理论,我听不懂。你们是拿锄头、剪子到地里讲,我能看明白。”

新疆当地的很多人都曾盛赞孙文奇的农技课,说:“红枣的‘娘家人’就是不一样,不是在黑板上种地。”

种枣树等于“栽银行”

2003年开始,退居二线的孙文奇往新疆跑得更勤了,“每年最少5次,手把手的传授,技术不走样,那时候红枣的价格也开始抬头了,灰枣在若羌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我们也得跟着忙。”

那几年,孙文奇和当地果农打得火热,“大家相互学习呗,我也学了点维吾尔语,连说带比划,简单的交流没太大问题。平常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我也兑份子随礼。”

“早些年,和当地枣农的交流还都需要翻译,现在基本能直接交流了,真真正正的民族一家亲。”孙文奇朴实的脸上写满了知足常乐。  

孙文奇还向记者透露,大枣上世纪初被引进南疆时,经济效应并不明显,当地人不咋吃这东西,大部分都被当作饲料喂羊喂驴。上世纪90年代,新疆大枣产量有所提升后,出现了零散的收枣商,经济价值才开始慢慢体现。

早在1996年,“好想你”的业务就触及到了新疆,“收枣商越来越多,当时价格涨到10多元一公斤,随后枣价一路暴涨,一直持续了10年左右。”

新疆枣光照足,质量高,而且少雨耐藏,方便运输。产量上来之后,有实力的公司都喜欢去新疆收枣,特别是像好想你这样的大品牌,体量大,基本上能包圆若羌县一年产量的一半。不仅要的多,价格还高。孙文奇记得2004年石聚彬带队参加若羌县收枣大会,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拉来几麻袋大枣赶会。现场谈好了收购价之后,恰恰碰上石聚彬过来巡查。看到老汉掂来的大枣质量上乘,石聚彬主动加价,“让工作人员一公斤多给1块钱,可把老汉乐坏了。”

石聚彬等人的到来,激活了若羌红枣市场,原本无人问津的红枣卖上了好价钱。从此,一颗红枣架起了新郑、新疆两地民众往来的“桥梁”。用孙文奇的话说,当时整个若羌县,种枣树可谓是“全民皆兵”。红枣价格从最初的10多元每公斤,猛涨到50元、60元一公斤。

而自从若羌果农尝到了甜头,南疆其他地区也开始跟风。“价格最高的时候,品质高的枣一公斤能卖到将近200元,当地农牧民都说,这哪里是栽枣树,这是栽了个银行。枣树结的不是枣子,结的是金子啊。”

“我们与少数民族同胞结成了亲戚”

自1996年起,“好想你”通过合同订单、保底收购等措施,带动了阿克苏、阿拉尔、和田、喀什、若羌等南疆红枣种植面积620余万亩,覆盖国家级贫困县21个,辐射人口600余万人。

为实现产业化种植,由“好想你”牵头、新郑市相关部门支持,与若羌县、阿克苏市政府联合推出了“派员工、送技术、送枣苗”等系列措施,把新郑优良的灰枣品种选育出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推广到新疆地区。

自2000年开始,每年一次到新郑调取枣树苗,成为新疆枣农的例行之约。

“他们一般是春节到达新郑,停留一个多月时间。每逢此时,我们就是一年一度的老友相聚。”石聚彬说,新疆同胞到了新郑,他都会把他们邀请到家里一起过春节,吃团圆饭、放烟花、唱歌跳舞。

忆起当年,石聚彬满面笑容:“以枣为媒,我们与少数民族同胞结成了亲戚。”

故地重游,维吾尔族兄弟拉着让“到家吃饭”

枣树不仅提高了若羌农牧民的收入,也使得这座沙漠包夹的“华夏面积第一大县”“中国第一干旱大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第一次到若羌的时候,那里还是全国特困县。不是贫困,是特困。”孙文奇回忆说,2003年首次到若羌县,坐的是一辆皮卡车,从库尔勒到若羌420公里,走了10多个小时,“全是砂石路,满地的石头蛋子。路况就像我第一次从乌鲁木齐去库尔勒。”

到了2007年的时候,若羌县因为发展红枣种植,实现了初步的惊艳蜕变,成片的枣海在沙区边缘挺拔而起,张亚平也由此得了一个“红枣书记”的雅号。

如今每年秋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都会准时披上红妆。枣树,不仅鼓起了农牧民的口袋,也绊住了沙漠扩张的脚步。据统计,全县农牧民的人均收入,是2000年的近20倍。其中红枣产值占据了若羌县农业产值的80%左右。

通过枣苗移植、百年古枣树接穗,带着“新郑基因”的枣树,跨山越河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碱性沙质土壤、雪山融化灌溉的新疆扎根、成长。经过20多年的持续种植,若羌、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已是枣林密布,一到深秋,戈壁滩上满是红彤彤的成熟吊干的红枣。而红枣也已成为红枣主产地若羌等县农民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因为红枣,若羌县还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称号。也因为好想你带来的“红枣经济”,带动了宾馆、餐饮和旅游业的发展,城区规模快速扩张,若羌县城由原来只有两条街、3万人口,现在城区面积扩大三四倍,人口增长到5万。2023年若羌县农牧民平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5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成为西北边疆闪亮的一颗明珠。

孙文奇说,2020年的时候,已经退下来的老书记张亚平忽然约到他,说是想回若羌看一看。事先约定好到了若羌,一不住招待所,二不打扰现任干部,三不接受当地农户吃请。“那次还是从库尔勒到若羌,一路上都是柏油路面,4个小时就到了。”

“当天我们到若羌走访了几个乡,熟悉我们的维吾尔族兄弟远远就围过来打招呼,拉着张书记和我不让走,非得让到家吃饭,我们再三推辞。临别的时候,不少人都哭了,那场面……”回想起当年故地重游的一幕,孙文奇老人真情流露,哽咽着笑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