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诸葛亮精于谋略,善于用兵。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了继承匡扶汉室的遗志,欲率军北伐。然而南方孟获却袭扰蜀国边境,孔明深知,欲北伐必先平定南方,演义中这才有了七擒孟获的经典战役。七擒孟获,孔明可谓用意深远,目的就是彻底收服蛮王,让南方彻底平定,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确实达了很好的效果。演义中诸葛亮在六擒孟获之后,遇见了藤甲兵,他们正是乌戈国兀突骨的部下。据演义中交代,兀突骨不吃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上带有鳞甲,刀剑不能伤害。

而藤甲兵更是穿戴藤甲,这些藤甲都生存与山涧之中,士兵将它们制造成铠甲。这样的藤甲兵所向披靡,刀枪不入。遇到河流,人可以坐在上面,顺流而下,不会下沉。因此蜀军连续败仗,孔明设计将藤甲兵引诱至盘蛇谷,纵火燃烧,才将他们打败。然而有人却又疑问,藤甲兵如此厉害,诸葛亮为何不再组织一支藤甲军?个人认为,藤甲兵虽然厉害,但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藤甲兵所用的铠甲制作耗时又复杂。藤甲兵的铠甲虽然刀枪不入,遇水不沉,经水不湿。但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制作起来很复杂。据演义记载,藤甲是用山涧的藤蔓制作的,它们生长在石壁之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采摘,最主要是,这种藤蔓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藤蔓的生长也需要长年累月,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当时的藤甲兵也就只有三万人。

藤蔓采摘后,需要在油中浸泡,长达半年之久,浸泡后还要晒干。晒干后再次浸泡半年之久,这样反复至少十遍才能制造出合格的藤甲。依照这样算下去,制作藤甲怎么也需要五六年以上的时间吧,等孔明把藤甲制作好,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使用。演义中九十回这样记载:

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内,国人采取,浸于水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

其次藤甲虽然刀枪不入,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怕火。藤甲需要在油中反复浸泡,几十遍之后方可合格,由此可见,藤甲是非常容易燃烧的东西。演义中曾这样记载,话说藤甲刀枪不入,蜀军拿他们没有办法,诸葛亮一天视察地形,遇到一个叫盘蛇谷的地方,大笑:上天赐给我建功的机会。于是便命马岱携带易燃的干柴,黑油等东西在谷底设伏,蜀军连续败退,终于把藤甲兵引入谷口。

藤甲兵看到地形四面环山,不能放火,而他们不怕刀剑和水,因此大胆进入谷内。此时蜀军在谷顶不停往下扔火把,谷底早就已经装满了干草、油物。顷刻间藤甲兵便陷入一片火海,噼里啪啦作响,火光冲天。藤甲兵相互拥抱,都被烧死在谷内,惨烈不堪。

显而易见,藤甲兵是非常怕火的,一但一个人燃烧起来,就会传遍全军。而诸葛亮司马懿又都是善于用计谋的人,诸葛亮携带藤甲军北伐,估计也不敢用,司马懿也会用火烧。有这样的缺陷,诸葛亮再组织藤甲兵,就没有必要了。

再次诸葛亮北伐,藤甲兵是一种拖累。诸葛亮北伐,出祁山,绵延上千里。藤甲兵的铠甲十分不宜于携带,不宜于山路行军,是一种负担。山路崎岖军粮的运输都是问题,又何况是藤甲。最重要的是,藤甲是一次性的,损坏就没,尤其是容易被火烧。再次制作藤甲需要十来年的时间,而寻找藤蔓这种东西也是十分困难,诸葛亮携带这样的藤甲兵北伐,无异于自取灭亡。

司马懿肯定想着用火攻,估计藤甲兵到时候还要有其他的部队看守保护,因此而成为累赘。总而言之,藤甲兵有他们的优势,但也只能用于南蛮部落之间的局部战争,诸葛亮北伐这样的大规模征战,面对北方的铁骑,藤甲兵没有用武之地。

你是如何看待藤甲兵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