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央视大剧”,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放在今年,相信首先跃入大家脑海的,应该是《繁花》《庆余年2》《玫瑰的故事》。
但在我眼中,除了这些热门剧,还有一类剧,更应该被称为央视大剧,那就是非央视不可的国产大剧。
比如一部《山海情》,刷新了很多观众对主旋律剧的认知,扶贫剧、方言剧都不再是收视黑洞。
一部《大山的女儿》,豆瓣9.3,看哭很多人。
发现没,这些剧虽然不是什么卖座的类型剧,但无论在口碑还是收视上,都一点不弱,而且刷新了大家对国剧的认知。
但如果没有央视这个平台重磅推出这些剧集,这些佳作就有可能淹没在娱乐剧的海洋中,不被观众看到。
这些央视大剧,也有共同的特点,比如都是有扎实的剧本托底。有扎实的演员阵容。
再就是,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冲突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但总有最广大老百姓能体会到的真情实感。
当然,这种品质的剧称得上“可遇不可求”,但只有这类作品不断被打造出来,观众才能看到娱乐剧之外,更丰富的国剧类型。
比如昨晚央视八套开播的这部《沸腾的群山》。
28集都市工业剧,每晚9点30分在央八播出。
演员上,有保剑锋、 张俪、韩栋、王乐君、何政军、寇振海等,不华丽,但不缺演技派。
故事上,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中国“汞都”铜仁市万山区从资源枯竭到成功转型的过程,传递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不可谓不深刻。
但,也正因为它不是普通的娱乐剧,也只有央视这个平台,才能承载得起。
一开播,首播两集,收视率就冲到了全国第三,不火爆,但开局稳健。
那么,这部剧有没有成为又一部《大山的女儿》这样凭口碑逆袭的收视黑马?
刷完两集,至少可以说,该剧有工业大剧的优秀潜质,接下来就看,该剧口碑,可否沸腾起来。
01、城市转型故事不好讲,但四个难题的“破题”角度,让人眼前一亮
跟《山海情》等佳作一样,《沸腾的群山》的开场毫不磨叽。
该剧是首部聚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当代工业剧,根据贵州万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丹山短短十年里,从资源枯竭迈向绿色崛起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巨变的故事。
这样的大剧,需要一个演员的主视角。
比如《山海情》中的黄轩,《县委大院》中的胡歌。
本剧中,则是保剑锋饰演的当地副区长冯白杨。
既然工业剧,剧的主要内容,肯定是城市转型浴火重生的过程。
从穷到富,从资源枯竭到绿色崛起,才有故事感,这也是剧本身自带的情节魅力。
但资源转型这个点,并不好呈现。
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城市资源枯竭的观众,对这些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拍得不好,会显得故事卖惨,导致浮夸。
怎么拍?
在《沸腾的群山》中,央视选取了直面现实的角度破题,仅用2集的篇幅,就把“现实”刻在了观众心里。
具体到故事情节,就是透过冯白杨角色的遭遇,带观众入戏,而故事刚开场,四个现实难题,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第一个,商户断货难题。
故事开场,身为当地分管财政问题的副区长冯白杨,冒着大雪直奔市场。
因为当地商户断货好几天,普通民众买不到东西,生活成了问题。分管的干部了解了半天情况,也没个头绪。
冯白杨干脆直奔现场,找商户了解情况。
结果原因很清楚:大雪封路,货进不来,商户也着急,希望政府帮助解决。
冯白杨一看就是实干派,现场承诺三天把货送进来,到时候商户照常营业。
这场戏,有两大作用,一是塑造人物,一场戏下来,实干型干部的形象一下就出来了。
二是铺垫了一个重要信息:连日暴雪冰霜,连货都送不进来,很快,下一个更严重的危机就要到了。
但冯白杨还要解决当下的另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上访。
当地有很多是矿区老厂的职工,如今生活有困难,想到了上访。
虽然负责相关问题的基层干部周本才把人从去县里的路上接回来了,但队伍还是直奔区政府大楼,要让区领导给个说法。
冯白杨就在暴雪中等着他们的车,车来了,让几个代表留下来说问题,其他的回家。
接着把人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一个个说。
从下午说到晚上,有人是蘑菇卖不出去,有人是没工作找政府解决,总之,有道理的没道理的,冯白杨一个个听,一个个劝,能解决的都给办法,发现原因嘛,归根结底一个字:穷。
但穷,是有历史原因。
万山被称为“千年丹都”,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县级行政特区和全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曾连续多年保持汞产量世界第一,为国家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可随着资源枯竭,国企改革大潮中,二万职工陷入困境。
这就有了不断的上访,可地区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上访的问题却迫在眉睫,怎么解决?
正说到最后一个上访的女子,忽然断电了。
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冯白杨要面对的第三重困难。
第三个,是暴雪凝冻灾害。
看剧情,这部分故事应该是取材于2008年的百年难遇凝冻灾害。
万山当地线路,一夜之间被特大风雪严重破坏。这才造成了区政府大楼都断电。
紧急时刻,一支抢修队伍很快整装待发,一声令下,直奔风雪一线。
可风雪凝冻造成的破坏,超乎所有人的经验之外。当地派出的15支电力抢修队,发现13条线路不同程度受损,不是塔基被毁,就是线路受损。
抢修队伍冒着风雪前进,夜色风雪中寸步难行,抢修车辆分分钟被陷,即使人能赶到抢修地点,抢修设备也上不去。
冯白杨连夜在指挥部现场指挥,直接给抢修队伍打电话,问,继续前进,有没有生命危险?
没有,好,那这一夜,就算爬,也要爬到抢修地点。
第二天一早,他又直奔抢修现场,“物资协调,我来解决,抢修工作,一刻也不能停。”
但上面的问题没解决完,新的问题又来了。
第四个,基层干部困境。
历史遗留问题、自然灾害突袭,重重问题叠加,造成了群众上访更密集,这又导致新的问题:相关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被怀疑。
比如正在连夜为上访女职工修房子的周本才,就面临被上级领导免职的危机。
可上访问题,并不是周本才不敬业或者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历史现实原因重重叠叠,不是他不想解决,是根本解决不了。
这个道理,冯白杨明白,上级领导未必清楚。
据理力争,却引发了上级领导更大的质疑。
怎么办,那就干脆直面上访群众,把免掉周本才的上级意图,现场说给上访群众听,结果大家一听,压根不同意。
冯白杨让他们再说大点声,正在区政府大楼里观察的上级领导,这次都听到了。
开场前两集,时间其实就短短两天,四个问题就已经立在了台面上,还有很多内里的历史问题在背后,可见当地转型之路有多难,现实困难多大。
而这四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新闻里、在身边、在周围人身上可能看到的问题。
那场冰雪凝冻灾害,很多人亲身经历过,而无论是上访问题,还是各式各样的基层难题,每一条都触到了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以问题开场,用超快的故事节奏,给整部剧奠基,这是《沸腾的群山》的叙事策略,便于观众入戏。
也用真实的镜头和犀利的角度,深刻展现出了当地转型的必然和各种难题。
这一切,也将成为后续故事的最好伏笔。
02、6位实力派主演,2位老戏骨压阵,阵容真诚,表演恰到好处
央视大剧选演员,只管选对的,不用选贵的。
就说本剧,保剑锋、 张俪、韩栋、王乐君、何政军、寇振海等主演,主打一个实力派坐镇。
第一位,保剑锋
保剑锋这几年,开始越来越多在国剧中担正,《时光正好》刚播完,新剧立马又开播了。
无论是《十八岁的天空》还是近几年的《梦华录》《星汉灿烂》,保剑锋向来有很好的观众缘,演技也在不断精进。
但他皇帝演得多,还从未演过,一个本剧中这样的基层干部。
没想到剧中的保剑锋自带一份沉稳,演区委基层领导有那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一看就是稳重严谨,踏实肯干的实干家。
我尤其喜欢,保剑锋角色塑造的层次感。
开场两集,冯白杨既要对上,又要对下,还要直面群众,而保剑锋的表演方法,各有不同。
面对周本才、电力局基层干部这样的下级,他是外柔内刚,说话做事雷厉风行,直截了当,比如周本才说要第二天再去解决上访女员工房子坍塌的问题,他立马放话:你去不去,你不去,我去。
面对群众,是刚柔相济。既耐心温和,又有原则,该解决的解决,确实有耍无奈的,也有自己的脾气,说完了大家都服气。
对上级领导,是以柔克刚。比如面对准备要撤掉周本才的领导,摆事实讲道理,不好使,就不硬碰硬,而是话锋一转,先解决问题,在直面群众中,让领导明白周本才在群众心中是个怎样的干部。
两集下来,冯白杨的人物性格会不断被强化,一个几乎两天两夜连轴转处理事情的区委副书记,也就因此跃然于荧幕了。
第二位,是何政军。
《亮剑》里的赵政委,这次演的是冯白杨的上级领导。
何政军浓眉大眼,一身正气,除了《亮剑》,在《跨过鸭绿江》《大决战》《觉醒年代》中,都曾扮演正面角色。
尤其《觉醒年代》里的驻美公使顾维钧,让人印象深刻。
他来演剧中冯白杨这位闯将的上级,确实合适,角色目前还没有出场,但看剧照,其意气风发的表情和周身的气场,范儿已经出来了。
第三位,是寇振海。
寇振海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老戏骨,也是国家一级演员。
这些年,留下不少经典角色。
《情深深雨朦朦》、《金粉世家》、《京华烟云》等经典剧,让他老爷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这些年,他也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国剧中,比如科幻大剧《三体》,他饰演的,就是叶文洁的父亲,两场戏就把角色演明白了。
这种老戏骨,演技几乎从不出错,演什么是什么。大家瞧好就对了。
第四位,是韩栋。
我认为韩栋和保剑锋一样,都是国剧中的宝藏演员。
颜值气场都不差,年轻时是标准的正小生。
这几年出现在谍战剧、古装剧等各种类型。
本剧中,他饰演的韩东水是从当地走出去的富商,转型,需要资金,这个角色,显然重要。
往后看,他还能有更精彩的表现。
除了这几位,还有张俪饰演的女主,王乐君饰演的女医生。
几位实力派,是《沸腾的群山》优质的基底,好的演员对题材剧的加成,是没有上限的。
至少前两集,保剑锋这样的演员就能让人物立住,也让观众对后面的剧情充满期待。
03、工业剧的方向在哪里?这部剧或许能打个样
这两年,是“主旋律”剧的春天。
而“主旋律”本身,又包含众多题材类型。
常见的有历史剧,年代剧,战争剧,甚至是过去不受市场待见的扶贫剧,都火了。
但工业剧,还是不常见。
《山海情》,《大山的女儿》,已经给扶贫剧走出了一条路,而这部《沸腾的群山》,也代表着国剧新的突破。
看了两集,我对两个亮点感觉非常明显。
第一个,是《沸腾的群山》的朴实接地气。
剧集根据欧阳黔森报告文学《看万山红遍》改编,这一下就和全靠编剧开脑洞的娱乐剧拉开距离。
难怪剧中各种细节,如此详实、精准。
像剧中的冰雪凝冻灾害,电力部门如何抢修,为什么连夜抢修人上去了抢修复电还那么难,塔基受损等细节,都很真实。
还有上访户上访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很接地气。
而这些细节,让《沸腾的群山》有了真实的力量。
第二个,是剧集对细节的把控。
故事的年代背景是从世纪初开始,横跨十年,各种细节,都是极尽细致地还原服化道,从公务用车的标志,到冰雪凝冻灾害下人们频频脚底打滑摔倒的细节,从基层政府如何面对上访,到基层干部如何解决问题,所有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经得住考验。
群山不是那么容易沸腾的,需要的是真正生活里的众生相。
开场两集,剧集给我的第一感觉:土。
远没有都市剧的光鲜亮丽,更没有古偶剧的梦幻唯美。
但。它越土,反倒越好看。
因为《沸腾的群山》要拍的,就是结结实实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故事。
和某些开了十级磨皮美颜滤镜的国剧相比。
剧中所呈现的一切,都近乎真实。
这种真实,恰恰赋予了它黑马的潜质。
最后,说回到这部剧的题材本身——工业剧。
也可以说,是「主旋律」正剧。
过去这类剧不受待见,但许多央视大剧,颠覆了过去的认知。
观众愿意看「大时代」下「现实人物」的命运,关键看怎么拍。
在写实的基础上,《沸腾的群山》没有忘了点缀诗意。
风雪中抢修这段,那种粗粝苍凉的原始美和奋战的人们,直击人心。
相对贫瘠的地方,也有着最壮美的风景。
从这个意义来讲,《沸腾的群山》最大的意义在于:以高水准的制作,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观看。
让我们看到今日中国,每一步改变都来之不易。
城市的转型故事,可能看上去没有古偶、现偶那么唯美。
但足够真实,足够有力。
而能拍出这种感觉,《沸腾的群山》就成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