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悠长的46亿年历史中,生物灭绝事件屡次发生,其中五次的规模尤为巨大。这些事件在短时间内导致了超过80%的物种灭绝。人们最为熟知的,是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大灭绝事件。

这次事件的起因,普遍认为是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减少了地表接收到的阳光,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食物链上游的草食性恐龙因食物短缺而数量锐减,肉食性恐龙也受到了连锁反应,最终恐龙族群走向了灭绝。除了小行星撞击的理论外,也有观点认为,长时间的火山活动也是导致这次大灭绝的原因之一。在《院士开课啦!》这档科普节目中,周忠和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古鸟类学家,也提到了火山活动对这次灭绝事件的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恐龙都灭绝了。近两百年的科学研究揭示,恐龙中的一支不仅存活下来,还演化成了今天的鸟类,种群数量极为庞大。以鸡为例,根据2011年联合国的数据,全球鸡的存量高达190亿只,堪称恐龙后裔中最成功的一支。

这种观点可能令人难以置信,毕竟从体型上看,恐龙和鸟类的差异巨大。但这一切,都要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起。1859年,达尔文的这部著作问世,系统阐述了生物演化的理论,为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达尔文认为,生物是不断演化的,并提出了演化机制的论证。周忠和院士在介绍进化论时,也强调了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根据进化论,物种演化过程中应存在过渡类型的化石。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不久,就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这一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显示了它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双重特征,是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在研究中提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这一假说后来被称为“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

尽管赫胥黎的假说最初并未被广泛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似鸟恐龙化石被发现,这一假说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1964年,约翰·奥斯特伦姆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接受。

现代鸟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6年在中国辽西发现的中华龙鸟,这是一种带毛的恐龙。随后,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发现了更多带毛恐龙的化石,这些化石显示出了现代鸟类的特征,如羽毛构造、中空骨骼等,这些特征都有助于飞行。

2003年发现的顾氏小盗龙,拥有四个羽翼,显示出了现代鸟类的飞行特征。科学家们通过这些化石,逐步构建了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路径。在大约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小型兽脚类恐龙开始演化出羽毛,并逐渐缩小体型。一部分恐龙演化出了四个羽翼,如小盗龙,而另一部分则演化出了依靠一对羽翼飞行的能力,形成了鸟纲。

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反鸟亚纲和非鸟恐龙一同灭绝,但今鸟亚纲的一部分却幸存下来,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形成了现代鸟类。鸡形目中的一支演化出了鸡,古人将原鸡驯化成家鸡,家鸡的数量如今已超过其他鸟类的总和。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周忠和院士等中国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多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可以在《院士开课啦!》节目中找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