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家不搬,两年后就回来。张万年说这句时,烟雾还在茶杯间绕着。好像一切还没成定局,倒是先笃定个生活的落点。1990年,张万年向中央递交离休申请,提这要求,语气里有点认真,也有点随意。可惜,这个“回来”的约定,后来没有实现。人啊,说了的话,有时候很快靠不住了。这话说出来,张万年也想不到背后的事情走向。
当年军队年轻化已经咋咋呼呼地推进了两年。不过张万年不过六十二岁,一说离休,圈内外都觉得有些早。更多是自觉,怕占了更年轻人的机会。做好了离开的打算,他并没想到中央迟迟没回复,却收到个电话。李九龙,老战友,许久没联系,突然冒出来,不太合常理。两人一个广州一个济南,平时碰不到,关系其实没表面那么近。接起电话,李九龙那种热热闹闹的声音飘出来。这气氛明显不对劲,带点客气,带点疏远。他心里明白一层,嘴上还是寒暄,带笑,“首长”这称呼,李九龙现在的职位按理轮不到叫——这话他心里比谁都明白。
但李九龙开口不绕弯:“你可别着急退休,我看你还能干。”毫不避讳,直接。张万年轻描淡写地回:“不年轻了,是时候让位。”“你可真想走?你就不多干几年?”气氛变得有些僵,无非就是一边让人下,一边劝人上。这时候的矛盾并不剧烈,只是彼此有心照不宣的难处。
电话很快结束。李九龙也不强求,声音里带点无奈。张万年那时候不是没动过心思,不想当这个主角。所以,他也犹豫、反复、左右横看。说不通、想不通,干脆不答应,推了,这习惯跟他年轻时候的性格一点不搭,倒像是刻意表现出的克制。他不是那种一上来就答应、随波逐流的人。
李九龙没过几天又来一通电话,这次说是“乔迁宴”。说得热闹,张万年心里是不赞同。这年代,干部搬家搞那么大动作干啥?浪费资源?喧闹没必要。他心底盘算过去拒绝可不合适,还是抽时间到了北京。没想到,李九龙家里根本没“排场”,几个大包,几盆花。衣服穿得旧,都是补丁。以往对领导干部生活风格的判断狠狠摔了下去。张万年当下有些动摇,想,大概这才算低调,看来自己也误会了。
吃饭喝酒,李九龙话锋一转:“其实我专门请你,就是想你换换主意。”张万年这时心里的矛盾开始发酵,本来准备退休的刚烈劲头被这顿家常饭弱化了三分。他打算再考虑两天。李九龙劝得急,没像外人想的那么殷切,反倒分外坦然。张万年后来决定不退休。不是临时脑袋一热,其实倒是那天看到李九龙一家人的行李,心猛地一软,所以才决定试试再干两年。纠结和变化,有时候就这么轻易发生。**其实,人的想法不经意就变了,昨天的决定,今天能推翻,这也无妨。**
他去中央收回离休申请。“广州的家不搬”,只提这点要求。不为了自己,倒像是给未来预备退路,却又不想国家麻烦。中央领导问得细致,无非还是希望他能安心干。张万年说得简单,不是场面话,实在是想着,“搬家劳师动众,到时候家又得搬回来,折腾什么?”于是敲定:“就两年,帮你们缓冲。”
李九龙后来说:“两年干不够就回来?这事哪有准信?”张万年笑,没表情,嘴上一本正经,心里打鼓。可事实呢?两年到头,他再一次提退休,中央又一次没给他条件,直接把他调往中央做总参谋长。这时候,张万年想回广州,嘴上不说,心里还是盼。可这回,他连嘴上都没再提家。李九龙知道后开了个玩笑,他顺着就笑。也许他比旁人看得透,位置更高,牵绊更多,身上背着的事,哪里由得了自己?
事情转折反反复复。之前张万年坚持要退休,人看着真的不想再上了,可越后来越像是在主动承担责任。说到底,是不是他本来就没想真回广州?这事说不清,也许他当时是认了输,也许根本没想回来。谁都不能确定。
再往前捋,张万年和李九龙同样出身,战场一路杀上来,没你我之分。东北野战军时期,二人并不怎么亲,后来的塔山阻击战,算正式“交心”。一个当面子,一个当里子,两人都想着成全对方。后来走到武汉军区,职务有高有低,可彼此互相帮衬。有些交情其实是多余的,可是谁又愿意承认自己不需要朋友呢?尤其张万年,调任各地,始终放不下老交情,哪怕心里先想的还是怎么安排自己。
对越作战,两人一同进越南,战损表上名字在一处。那阵子亲眼看着彼此在枪林弹雨里转身、躲子弹,不死就多赚一天命。战争之后,李九龙手下提拔为济南军区司令,张万年则被调去广州。同行走散,升迁有高低,但彼此都清楚:“今天的我,明天可能又得换地方。”这句话有点矛盾。他们习惯了被调来调去,却又不愿意拉家带口把生活全部打包。
**实际的军中变化超乎想象。离休、调任、再复任、再升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微不足道。**张万年不是没试过硬顶中央,但是眼下形势逼人,国家想用你,推脱不得。他不是没后悔过,再怎么打算,也拗不过时局。很多决定,看起来挺有底气,其实只是被赶鸭子上架,不做也不行。
李九龙家搬过来,家里几个人愣是没几件行李。这现实情况,很难想象高层干部真这样简朴。网上时常有人说,那是“作秀”。可亲眼所见,张万年没法不相信。其实生活简单,有时倒不是主动选择,只是习惯了迁徙。当年部队里,今天辽宁明天河南,家从来都像是临时搭的帐篷。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帮人有的进了中央,有的留地方,他们习惯了被调动指挥,自然而然就明白,有时候个人的小算盘一点用都没有。可是,还是有那么点小打算在心里,比如家不搬,比如“再干两年”。但人生往往不会如愿。人就得为时代走动。
**也许,“广州的家不搬”不仅仅是一句实用主义的决定,更像是一种执念。像是给自己保留的退路,也像是再多给自己一些回忆的温度。**说不清道不明。
张万年最后还是没能回到广州。他不是没努力过想回,而是发现终究没有机会。人都是身不由己,尤其是走到这位置。如果非要问他后不后悔答应了李九龙,怕是说不准。他自己都说得含糊。
这故事说到这就差不多了。张万年和李九龙,一路同行加相互搀扶。变化是常态,选择有时靠不住。那句“广州的家不搬”,最后成了一句自我安慰。但是,什么是归宿?哪个答案更踏实?张万年或许心里一直摇摆,也没必要掰扯清楚。你说是吧?
有了这些人,军队里有的不是完美的逻辑,是一种随时能打包离开又能扎根新地方的气魄。也不见得每个细节都清楚。如今再多争论,也不过一纸烟云,如同张万年的家,始终空着,永远等着那个可能回来的影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