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乌克兰似乎坐不上谈判桌了,

7月21日清晨,乌军30架无人机炸向了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

看似遥远的战火,终于烧到了“后方心脏”。

几乎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式的反制措施,

从空袭到外交“断链”,俄乌冲突在全世界目光下演变成了一场牵动全球格局的大碰撞。

这一轮对莫斯科的打击,出动的是乌方新研发的“安-196柳特”无人机,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种小型无人机配备德国制造的小型引擎,

航程超过1000公里,搭载自毁系统,具备一定隐蔽能力,成本却不到一枚导弹的十分之一,

换句话说,乌克兰可以用极低代价,频繁发起干扰性甚至是破坏性的打击,

这一次的目标,直指俄罗斯的政治中枢——莫斯科,

攻击造成莫斯科多个国际航班大面积延误,几乎所有国际航线被迫停飞,

社交媒体上传来大量乘客被困机场、露宿地板的画面。

俄方坚称击落了多数无人机,但实际造成的心理冲击、

社会恐慌和对外交通中断,已经足够让这次袭击“达到目的”。

这种打击打破了俄罗斯“首都不受战争影响”的幻想,

就在莫斯科上空还在响着警报时,

俄外交部一纸声明,正式终止与德国自1993年起签署的《军事技术合作协议》,

并声明协议自7月15日已不再生效。

这个协议在冷战后曾是俄罗斯与西欧恢复信任的重要一步,

标志着双方愿意在军事技术领域展开合作,哪怕是象征性的,

现在,这种象征性的“合作”也被撕得粉碎,这是俄方对德国“态度彻底转变”的强烈回应。

要知道,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

德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审慎犹豫的欧洲经济体,而是迅速站队美西方,积极对乌援助。

从“豹2”主战坦克到先进火控系统,从军费上涨到4000名德军常驻立陶宛边境,

德国的动作越来越“实战化”,也越来越令莫斯科感到威胁,

俄罗斯对此的回应,就是彻底“退群”,不再保留任何合作余地,

从此刻起,俄德之间军事领域的任何交集都将归零,未来只剩对峙。

俄乌之间不再谈判,西方也不再“劝和”,新的“倒计时”已经开始,

美国特朗普近日通过一项提案,要求俄罗斯在50天内“结束冲突”,

否则将面临全方位的经济封锁,包括能源出口“一级封锁”、技术断供以及最致命的“二级制裁”,

任何购买俄罗斯石油或天然气的国家,都将被纳入制裁名单。

印度作为俄罗斯能源的最大进口国之一,自然无法接受这种“连坐式制裁”。

罕见地强硬回应北约和美国,直指其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双重标准”。

印方明确表示,不会接受任何国家对其能源政策的干预,也不会放弃与俄罗斯的合作。

这番表态也让“中间派国家”站在了聚光灯下。

面对美俄冲突升级、乌克兰战火不断,那些原本想“骑墙”的国家,正在被迫做出选择。

俄乌战场的枪声未歇,中东的火光又起。

7月19日,巴格达美驻伊拉克使馆区域突发“可控爆炸”,

事件最终未造成人员伤亡,美国方面也试图将其定性为“可控范围内事件”,

但在敏感的时间点,这样的袭击显得格外刺眼。

美方刚刚取消大使馆撤离令不久后爆炸就发生,

时机过于微妙,外界不禁质疑,美方是否低估了当地反美情绪的反扑。

此次袭击更像是一种“象征性警告”,美国中东政策的摇摆已经引发连锁反应。

多个中东武装组织仍视美方为敌,伊拉克境内的局势并未真正稳定。

这也提醒着全球:中东并没有从地图上“消失”,一旦局势同步升级,

过去,我们总以为战争只是前线士兵的事,是国家层面的博弈,

这场冲突告诉我们,无人机能飞过千里、击中首都,

外交协议一夕破裂,几十年信任灰飞烟灭,

国家之间的争执,转瞬间就能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贸易、金融的脉络,

这场战争不仅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冲突,更是一场科技、资源、舆论和秩序的全球再分配,

一场空袭,可以引发股市波动;一纸通牒,可以让多个国家陷入政策震荡,

普通民众或许并没有拿起武器,他们却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冲突制造的“不确定”之中。

这个世界,离和平越来越远了吗?

俄罗斯“退群”只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国际合作网络,正在一根根被拉断,

当对话变成了对抗、合作变成了威胁,人类社会赖以维持和平的机制,也就开始动摇,

在如今的世界格局下,我们很难用一句“战争会结束”来安慰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