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清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的晨光带着初秋的微凉,静谧的厅内弥漫着淡淡的百合花香。这里没有喧嚣的哀乐,只有人们轻缓的脚步与无声的凝视——百余位亲友、同仁与观众齐聚于此,送别那位用一生诠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朱龙广老先生。8月2日,这位在86版《西游记》中塑造经典如来佛祖形象的老艺术家,因病走完了86载人生旅程。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兰厅静立,花海寄哀思

推开兰厅的门,肃穆之气便漫过心尖。厅中央的屏幕上,朱老生前的影像静静流淌:有他在片场研读剧本时的专注,有他与剧组同仁笑谈时的温和,更有他晚年接受采访时,谈及艺术创作眼中闪烁的热忱。一张放大的肖像照里,他身着中山装,眉眼间的慈祥与智慧,一如观众记忆中那位端坐莲台的“佛祖”,却又多了几分人间长者的温情。肖像旁“德艺双馨,风范长存”八个鎏金大字,恰是这位老艺术家一生的注脚。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棺木之上,鲜红的党旗平整覆盖。作为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朱龙广从青年时加入文工团起,便将艺术创作与时代使命相连。他不仅在《西游记》中成就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更在《地道战》等作品中塑造过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一生扎根舞台与银幕,从未停下艺术探索的脚步。这份对文艺事业的赤诚,让党旗的红与百合的白在厅内相映,更显厚重。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四周的花海中,既有子女手捧的白菊,也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送来的花篮,卡片上“艺苑留辉”“风范永存”的字迹,藏着同行们最深的敬意。厅门两侧的挽联“慈悲为怀度众生,智慧如海照人间”,不仅道尽他塑造角色的神韵,更写透他为人处世的底色——生前接受采访时,他总说:“角色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的智慧,是观众的包容。”这份谦逊,早已刻进他的风骨里。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旧友执手,岁月忆当年

追悼会现场没有红毯聚光灯,却有着最真挚的牵挂。86版《西游记》剧组的老朋友们来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身着素色衣衫,胸前别着白花,眼眶微红地站在人群中。他几次抬手按了按眼角,轻声对身边人说:“上次见朱老还是三年前的艺术研讨会,他那时还跟我聊《西游记》重播时的细节,说要把观众的反馈记下来,没想到……”话语未落,便被哽咽打断。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小白龙”王伯昭也来了,他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85年剧组杀青时,朱龙广与年轻演员们的合影。“朱老总说‘演戏先做人’,我们在片场遇到困难,他总像长辈一样帮着协调。”他摩挲着照片上朱老的笑容,语气里满是怀念。“万圣公主”张青则带着摄像机,镜头里记录下兰厅的每一处细节:飘动的挽联、绽放的鲜花、观众眼中的泪光,她想把这份怀念留在镜头里,“让更多人记得这位温暖的前辈”。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这些陪伴观众走过岁月的面孔,此刻卸下了角色的光环,只是以朋友、晚辈的身份,送老友最后一程。他们的沉默与泪光,比任何话语都更能诉说这份跨越四十余年的情谊。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喧嚣与静谧:一场关于尊重的沉思

然而,这份肃穆中也泛起了一丝波澜。几位观众在厅外追着六小龄童要求合影,闪光灯在肃穆的场合显得格外刺眼;有人拿着剧本冲向王伯昭索要签名,递笔的手甚至碰到了他胸前的白花。六小龄童侧身避开镜头,低声说“今天是送别朱老的日子”,却仍有人不死心;王伯昭接过本子时眉头微蹙,签完名后轻轻说了句“谢谢理解”,转身走向厅内时,背影里藏着难掩的无奈。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这一幕让在场的老艺术家们轻轻摇头。他们记得,朱龙广生前最不喜张扬——早年录节目时,他坚持坐公交前往,说“专车太浪费”;晚年出席活动,总把年轻演员推到前排,自己站在角落微笑。他用一生的谦和教会人们“尊重”二字,而此刻,这份尊重却在他的告别仪式上打了折扣。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风骨长存,记忆不朽

上午十点,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没有冗长的致辞,只有亲友代表用平实的话语回忆朱老的生平:他如何在零下几度的片场坚持拍摄,如何把片酬省下来资助年轻演员,如何与老伴相濡以沫五十载,从未红过脸。每一个细节都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让在场许多人红了眼眶。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当棺木缓缓移出兰厅,阳光恰好穿过云层落在花海之上。人们自觉地站成两排,望着灵车远去,有人轻声念起《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台词,有人在胸前画着十字,更多人只是静静伫立,任思念在晨光中蔓延。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朱龙广老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荧屏上那个慈眉善目的“如来佛祖”。那份对艺术的敬畏、对他人的谦和、对生活的热忱,早已化作岁月里的温暖印记。就像观众在社交平台上的留言:“他让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会穿越时光,真正的风骨会永远被记得。”

朱龙广追悼会,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集邮只是冰山一角

送别一位艺术家,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记住他教会我们的事——在该肃穆的场合保持敬畏,在追怀的时刻留存温情。朱老的故事落幕了,但那些关于尊重与热爱的传承,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