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晴 德州报道

6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6月6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德州市的档案工作情况。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近年来,市档案馆服务中心大局更加有力、基础业务更加扎实、档案数据治理取得新成效,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牢记档案使命,在服务中心大局上展现新作为。服务大局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价值追求,也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战略性任务。一是借势而为。抢抓省委、省政府政策扶持机遇,全力推进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全市11个县市区档案新馆全部建成,一举扭转了德州市档案基础设施落后的被动局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武城、庆云、临邑、陵城、乐陵、平原、德城、禹城、夏津档案新馆已投入使用。二是因势而谋。2019—2023年,市档案馆整理二十多年来历次党员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了汇编,编纂《档案资政》。主动承担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编纂《德州市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三是聚势而成。构建京津冀协同查档机制,与28家档案馆签订跨馆利用协议,跨省查档“立等可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聚焦重点领域,在治理体系建设上展现新气象。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奋力推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是筑牢资源体系压舱石。聚焦人民群众对优秀档案资源新期待,持续加强档案资源征集力度,抗美援朝老战士张长增、朱希增、南下干部王德和、200年老地契、40年连号报纸等8000多件珍贵档案资料陆续进馆,其中,抗疫档案和老地契征集工作获全省特色示范征集案例。目前,把重要档案史料捐赠档案馆在德州已成新风尚。2020年,市档案馆综合业务建设通过省级测评,达到了最高标准“业务规范”等次。二是打好档案服务特色牌。连续6年采取“五集中”的方式,组织200余家市直部门来档案馆开展年度档案集中整理工作,夯实部门单位档案业务基础。坚持主动对接、上门服务,赴市重点项目指挥部、财政局、发改委等经济部门开展业务服务,开展“三合一”制度编制指导,推进各单位档案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三是打造开发利用新业态。深度推进重大题材编研,编纂《德州市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德州战“疫”》《老地契见证二百年家族变迁》《德州史画》《德州记忆·壬寅卷》《档案见证辉煌》《老文书》,打造赓续红色血脉档案文化精品。先后荣获省级档案优秀成果6项,省编研开发示范创新案例8项。

强化数据赋能,在管理模式转型上展现新担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有质有智”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一是建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扎实做好“存量档案数字化”,持续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馆藏档案数字化基本完成。组织市直部门集中归档数字化,帮助重点领域部门单位开展室存档案数字化,推动全市档案信息化进程。2019年,市档案馆成功晋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成为全省第二家国字号数字馆,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二是建设档案数据专库。在全省率先建成红色档案数据库,涵盖全市综合档案馆2万余条红色档案。接收“吨半粮”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档案2.4万余件。三是深入推进“六级联动”试点。以“在鲁查档”服务平台为支撑,打造“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六级联动档案查询体系,将档案资源延伸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坚持档案育人,在文化强国建设上展现新贡献。始终坚持档案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筑牢文化自信的档案根基。一是建好文化阵地。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将党的百年历程作为重点,丰富实物、照片100余项,提升红色档案教育价值。面向机关干部、未成年人开展“走进档案馆”等系列活动,累计到馆参观50000余人。二是叫响展览品牌。策划举办《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众志成城“德州蓝”》《光辉的历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接待参观300余家单位10万余人次。三是打造文化品牌。连续多年举办庆祝国际档案日文艺晚会,举办“走进档案馆”系列活动,在主流媒体开辟“德州记忆”“兰台史话”档案专栏,年均刊登编研文章200余篇。创新将馆藏资源以新媒体形式展现,组织拍摄《德州记忆》《七旬老人的收藏》等大型专题片和微视频,网络播放量10余万次,《档案里的德州》纪录片成为市直单位党员活动日推荐教材,为增强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心铸魂聚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