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的灯亮起时,笔者才发现袖子湿了一片。许多观众沉默很久才起身,沉默是因为历史上压抑着的沉甸甸的痛,也因为跟随不同小人物看到1937年日军的残忍而久久无法平静。
中日文化之战
相较其他抗战影视作品明面上的战火连天、枪炮轰鸣,《南京照相馆》更聚焦于暗地里文化上的战争。该片的故事背景是南京大屠杀时期,讲述了冒充照相馆学徒的邮差阿昌——苏柳昌这位小角色,在战争中从弱小怯懦成长为阳刚果敢,通过舍命留存日军战争罪行底片的方式进行的文化之战。
《南京照相馆》开场的镜头极具文化寓意,展现出殖民暴力对文化尊严的碾压:苏柳昌打开民宅看到一群日军士兵后,踉跄摔倒高举包袱遮脸,恰似一面破碎的文化盾牌。特写镜头中,苏柳昌颤抖的包袱褶皱与虚焦背景里晃动的日军军靴形成残酷对照,将个体在历史暴力前的渺小与文化记忆的脆弱性并置。苏柳昌慌不择路地在楼梯上踉跄跌倒的瞬间,既是肉体上的溃逃,更是文化守护者开启“文化之战”的隐喻。
苏柳昌刚开始惧怕很多事。随着日军暴行的加剧,苏柳昌见证这一切,内心开始变化,他先救照相馆藏匿的一家人,再救警察宋存义,最终努力把日军战争罪行的底片留传出去,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除了中国人,日本人也在鼓动文化之战。丧尽天良的日军制造大屠杀,让随军摄影师拍下暴行,相关照片被刊登在《朝日新闻》之后,日军的随行摄影师伊藤秀夫被日本士兵们抱举起来欢呼。同时,日军还威逼利诱南京的老百姓同日军演戏,拍摄“中日一家亲”的假象照片,把这些照片散播到国际社会,大肆鼓吹日军侵华的合理性。
伊藤秀夫在南京城里各种拍照,让那些邪恶的日军在古迹到处留影,事后还让苏柳昌标记地点。看似不经意的城市“打卡”,实际上用心险恶——伊藤秀夫的祖父是当年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妄图殖民中国,而孙子竟然想完成祖父的遗愿,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日军对中国的占有和统治。
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之战,不仅在于他们屠杀中国同胞并留下大量照片。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想用建造八纮一宇塔的方式彻底压垮中国人的精神,毁掉中国人的士气。该片提到的八纮一宇塔,是日军专门从世界各地的历史古迹中挑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古石古砖建成,象征着一统世界、以日本天皇为中心的侵略帝国。越是代表中国历史的物件,日本侵略者越是疯狂挖掘。片中,一个包藏祸心的日军从南京城墙上挖出最有纪念意义的奠基石,想带到日本建造八纮一宇塔。警察宋存义怒发冲冠,不仅阻止了侵略者的恶行,并用这块石头狠狠砸向侵略者的脑袋,也暂时挽救了藏在照相馆的人们。
人物心理之战
电影中刻画了明里暗里的人物内心之战。伊藤秀夫这个起初看似尚存良知的日军摄影师,伪装自己不敢开枪,随着屠杀层层剥落,戳破了“有人性的侵略者”的最初想象,而伊藤秀夫对“仁义礼智信”的曲解,更成为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其内心深藏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南京大屠杀的惨剧,从来不是某个日本士兵的个体行为,而是日本军国主义高层的决策。从伊藤秀夫“拍摄真实战争屠杀照片”的建议被采纳,到为了粉饰真相拍摄虚假的“中日亲善”照片,该片没有像影片《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南京!南京!》那样,为了表现人性刻画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兵作为主角。《南京照相馆》中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这一角色,用镜头替代了摄影机,展示了日军玩乐式的屠戮、对生命的漠视。这个人物内心变化足够复杂。刚开始,观众看他喂食流浪狗,以为他很有爱心。片中,为躲避日军搜查,苏柳昌与戏班演员林毓秀通过假扮夫妻来获取伊藤秀夫颁发的通行证,试图利用这一身份逃出南京城。一开始,他们这对假夫妇只是为了活命而为伊藤秀夫洗照片,但后来他们看到很多南京同胞在面前惨死,就想利用这层假夫妇关系偷藏日军暴行照片底片的行动,以便降低被怀疑的风险。而此时的伊藤秀夫,甚至提供通行证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实际上,这个端相机的摄影师和拿枪的日本兵一样,都是军国主义的拥护者。他甚至比那些杀人的士兵更加阴暗、残忍,更加傲慢,也更加虚伪。他既想表现贵族式的道德感,却又冷血至极。导演用了许多精妙的表现人物的手法,比如伊藤秀夫借刀杀人时,日军长官说他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极为嘲讽。
在拍摄“中日亲善”照片现场,日本士兵活生生地将婴儿摔死。《南京照相馆》以冰冷镜头为手术刀,精准剖开南京大屠杀时人性在被彻底碾碎前一刻的极致惨烈——苏柳昌“夫妇”看到:车轮在血河中搅动、婴儿被活活摔死于母亲眼前。而更具精神凌迟意味的,是日军屠刀旁强迫上演的“体面”剧本:当苏柳昌“夫妇”被勒令擦拭怀中死婴血迹并挤出笑容,当幸存者如提线木偶般在日本旗海中表演,当“笑啊”的指令撕裂血腥空气,摄影机这一本应记录真实的工具,竟沦为施暴者粉饰地狱的最后一层油彩,记录下生命被彻底剥夺尊严后沦为表演道具的终极荒诞。一面是真实的血肉横飞,一面是强制的欢颜屈从,人物心理每一帧被扭曲的“笑脸”,都是人性在这场战争中溃败的无声嘶吼。
人物心理之战最生动的体现是在照相馆被逼的一家人身上。他们蜷缩在又小又臭的地下室,拼尽全力求生。但随着他们看到的悲剧越来越多,受到的屈辱越来越重,他们再也无法苟活下去。他们从“只想着如何活下去”转变为“为什么要活下去”,内心之交战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与日军的心理博弈也是影片中重要的心理战。因为伊藤秀夫并非那种暴力外化的日本士兵,他有着极强的迷惑性,直到片末才让自己真的双手沾血。片末,为伊藤秀夫当翻译的王广海,一直在全心全意帮伊藤秀夫做事,却被其骂为一条狗,当场枪杀。此前,伊藤秀夫对王广海的妻儿被枪决也坐视不管。他为了让苏柳昌帮他印照片,会用汉语交流、礼貌相待,也为其写了张护身符,但在苏柳昌曝光其日军暴行照片后,便怒火中烧不再表现出虚伪的“仁义礼智善”。该片心理之战的线索,就是讲述照相馆里藏匿着的人们是如何撕下了以伊藤秀夫为代表的日军本性残忍的遮羞布。
影片《南京照相馆》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人物心理之战揭示出:南京大屠杀不是“历史争议”,是永远不容置疑的铁打事实。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抗战历史,中国人对正义的追求、对军国主义的警惕,矢志不渝。(王 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