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晴朗的午后,马路边咖啡馆里总是坐满了人。有人静静地喝咖啡,有人低头看书,偶尔几句交谈声音传来。

“街头出现外国人时,大家总要猜:他是哪个国家的?”

去了一趟日本才发现,原来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这样的形象

有一次在老城区偶遇一个年纪较大的本地老人,他讲到小时候,“那时候中国给我们的印象只有那些历史,苦日子过得多,大家努力活着,总是那么能吃苦。”

过去的那些电视剧、电影,以及课本上提到的中国故事,在一些老人心中留下了浓浓的印象。例如:“中国很会坚持,遇到再难的事情也能挺过来。”

“中国人努力工作、能吃苦,日子能越过越好。”

有的老人会说:‘中国的变化真大,早年街上破破烂烂的照片和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比,几乎不认识了。’

但日常生活中也不是没有争议。有一次,公园里看到有中国游客在排队时,旁边的日本人悄悄地议论了一句:“中国人总是很着急,难道不喜欢排队吗?”这个画面其实不少见。

大街上有中国游客,有时声音高了点,或者队伍里有插队发生,周围其他人会用眼神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小细节里,有人把不好的一面记在了心里。”

而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就不太一样。有一次参加一场展览会,遇到几个20岁的学生,大家谈到网络流行,第一句话就是:“你玩过‘TikTok’吗?那可是中国APP。”

这些年轻人还很喜欢中国的新潮东西,有人买了汉服,有人会学几句中文。“中国真会玩,新的花样总是出来得很快。”

“华为的手机,日本学生也会抢着用,有人把它当作时髦的象征。”

去了一趟日本才发现,原来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这样的形象

不少年轻日本人会说:“中国好像变得比以前更酷了,而且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样害羞,有自信心很厉害。”

在大学里遇到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参加话剧组、合唱团,课业成绩也不错。日本同龄人印象里,“中国同学功课很刻苦,经常待在图书馆,社交也挺活跃。”

还有人对中国的创新公司记忆深刻:“你看支付宝、微信这么方便,日本也在学习,但我们还没普及开。”

在商场和街拍的节目里,经常播放中国新品牌的广告:“小米、vivo现在常常能看到,比起那些日本老牌子,它们变化很快,设计也有新意。”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全是称赞,商界里偶尔会有人说:“中国企业很厉害,但他们越来越大,会不会以后和我们抢市场?”“竞争压力还是有的。”

“企业和企业之间,合作越多,竞争就越多。”

有些公司老板会说:“跟中国人做生意,他们反应很快,谈判比较紧张,需要好好准备。”

但也有更多人抱着开放态度,觉得合作带来好处。比如:很多日本企业现在用到了中国制造的配件,大家都说价格实惠、质量能跟上。

街坊聊天时,总会冒出各种看法:“中国赚的钱多了,出国旅游的人肯花钱,人看起来也比以前精神许多。”但一遇到过去发生的不文明新闻,有人会想起:“新闻报道过的那些事,让我们担心秩序是不是能守住。”

去了一趟日本才发现,原来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这样的形象

“其实大家更常说的是变化。”有些日本人开始愿意主动了解中国,网络视频、海外Vlog、跨国婚礼节目都能见到新面孔。

这个时候,有的人观点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日本人会说:“现在认识的中国人和过去了解的不太一样,大家都会说外语,有见识,也喜欢交流。”

“印象是有人带给你的,也会不断变化。”

身边的人越来越能感受到,很多误会其实是因为自己不了解。日本也有些年轻人到中国留学,回国后带回来的故事让家里的老人开始慢慢改变看法。

大多数时候,想法多半来自日常生活一点点积累的感受。去一趟超市、看一次展览、交流一封邮件,大家接触多了,心里的隔阂也自然小了。

“生活细节见真章,长时间才能知道彼此的本来面貌。”

不少日本人说:“其实我们也没想太多,只是希望平平淡淡过日子,和谁打交道都一样,理解就好。”

习惯与观念,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交流多了,自然就愿意多一分尊重。

即使世界不断变化,人与人之间有隔阂、有合作、有竞争,但只要心里多一点包容,结局总会慢慢不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