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的秋日阳光,那么真实地铺洒在熟悉的地砖上。1955年的北京,有一种被历史新生包裹的情绪。仪仗队脚步整齐,红旗猎猎。一批被人铭记的面孔矗立当场,那些肩头将星闪光的军人,有的神色肃穆,有的咧嘴而笑,温玉成就在当中。照片上,他的面部棱角分明,眼神还带着一丝打过仗人的锐气,不像个容易让步的人。
温玉成不是那种天生的“主角”模板。他家出身贫困,这还是客气说法。老家江西兴国,那地方没什么油水。他降生那年,家门口的山路又黄又泥。村里人传过一个说法,只要谁家小孩长到十几岁还不跑出去,一辈子也别指望翻身。温玉成小时候不是特别爱说话,挺倔。别人家的娃能安分种地,他偏要踢土块、爬树。据说,小玉成五六岁的时候,还偷跑去土匪窝边张望。亲戚都觉得这孩子不省心。
后来他跑进了红军队伍,这事……其实不算他自找。1930年,兴国扩红搞得猛烈,有亲戚劝他去报,“去吧,反正家里留不下!”挥掀一片锄头地,一双草鞋的男孩就跟着队伍走了。谁又猜得出,他往后的路会和共和国纠缠这么深?总有人说,那年代孩子命贱。可温玉成在红一方面军的日子熬下来,命也不算薄了。恰好是那一批人,撑起了后来中国军队的根骨。
部队生活没哪个浪漫,连着几个月都吃不饱饭。下雨天,帐篷漏水,鞋底子软塌塌。有一年冬天,他据说在长征路上冻坏了两个脚趾。问他苦不苦,他说“没想过”,转头又去递子弹。有时人就是被环境推着走。这个少年红军后来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福建、贵州、湖南,地图上一大圈都留下脚印。他性格倔,军纪又死板。排里的刺头兵怕他骂,干部见了他都得绕点道。温玉成带兵有点狠,为人却心里细。一回战友中弹,死拖着伤员走了半宿,最后自己饿得站不稳,没吭一声。这种人,打起仗来才更冷静。
抗日爆发那阵,华中在线部队急得像一锅开水。日军扫荡、抓壮丁,地里田头都是人喊马嘶。温玉成领着一票人往日伪军后方钻,敌人油盐不进,他就一仗一仗耗。日本军官受不了这种打法,不止一次拍电报告急,说“遇到中国奇兵”。什?其实所谓奇兵,只是这帮穷出身的兵横冲直撞不认输而已。有战史记载,温玉成带兵打过一场硬仗,明明物资不够,大雪半夜躲在窑洞里,黑灯瞎火吃红薯皮。第二天敌人搜山,发现阵地空了,尸体倒是个个不留。对日本人来说,他们搞不懂中国军队为啥老这样。
1945年天下才算有点眉目。有人说温玉成磨得有点老成,身边人劝过他升官转调。他不肯,酸溜溜地抱着破被褥,说离了兄弟们自己不习惯。解放战争爆发,他跟着东北野战军一路打过去。辽沈,平津,这两场仗按当时标准谁都熬人。炸桥、夜袭、渡江抢滩,风声、炮声,炸得山体炸裂。有次他带兵夜渡松花江,脚踝撞得紫青都没说抱怨,有兵掉队了,他揪着嗓子喊,嗓子哑了。温玉成信不过无线电,紧急通讯时亲自带小分队往前线跑,能图个踏实。他说过,真到了生死当口,没那么多花活可玩,这句话或许偏激,但当时很多人信。
后来,朝鲜战争来得突兀。1950年,大批部队北移。温玉成跟着40军上了朝鲜半岛,顶着夜风渡过鸭绿江。这批人本就没啥好盼头,打惯了血仗也不怵。美国第8集团军第一次遭遇中国军队,出乎意料地被击退。温玉成夜贺电归国,说自己手下打赢了,掉了牙还在笑。上甘岭,大家多多少少听过,战史写得肃穆,可活人记忆里更乱。前线命令下去,棉衣全被挖弹坑磨烂了。饿得头昏又不敢闭眼,几十个小时连轴转。美国炮弹下雨一般砸,半夜有人喊“温师长又来了”,就知道部队还能支撑。老温白天骂人、晚上点兵,没有强硬也有柔情,有时坐在战壕抽烟,扔烟头的动作和在江西的时候没两样。
国内老战友后来说,温玉成是最不爱“摆谱”的那种将军。这人在军区干副职,宁肯吃老本的饭也不端架子。广州、北京两地都留下同事的闲话,说他爱坐小板凳、顺手捧个茶碗、讲话带点赣州口音。有人觉得他太土,也有人说他根底厚。副总参谋长的衔头戴了几年,温玉成自觉不是自己挣来的机会,是“队里推我出头”。但他做事却死磕到底,无论军区大动作还是新兵分配,都拿大政方针一条一条抄下来,自己犯愁。
可那期间,有些烦恼不方便说。1968年,风雨骤变。温玉成一夜之间成了“靠边站”,有段时间“靠边”的干部都觉得前途渺茫。他也被点过名,接收批评,心里委屈,但一言不发。到1975年,周恩来亲自拍板,把他召回,重新分配工作。温玉成没说感谢,高兴是肯定的,倒也坦然。这种命运跌宕,有点像江西山里的溪流,从不直来直去。说起仕途顺风?其实他一辈子都在被命运晃荡。
回到地方以后,温玉成主动请缨回老家搞扶贫。这一头退下来的军人,穿着老式军服在田里问寒问暖,村民们一阵发愣。都觉得铁骨铮铮的人物怎么会关心村民种田养猪?其实老温心里还是拎得清,“谁家都一样苦出来的,脱贫才要紧。”他的晚年生活没书里那么洒脱。友情、亲情,有时像春天的雾气,近了又模糊。
1989年,温玉成年近古稀,一场大病没能挺过去。那一天,江西兴国的亲戚,老部队的战友,有的从千里外跑回来送老朋友最后一程。有战士背着旗子哭喊,也有人只默默抽烟。家乡村口新铺的白灰路,他走过的痕迹还在。说是英雄人物,其实更像顽石一样的人物,耐得住风吹雨打,一路都不服输。
他活得不算讲究,但这几乎成了那个年代将军群体的某种真实写照。有媒体说他的故事像小说,也有人觉得现实要比小说沉重百倍。每个人记忆里都有一处意外,人活到最后并不是光靠信念,一半靠着命数撑着。
温玉成的经历给后人留了许多话题,有人选择相信孤勇,也有人宁愿归功于时代洪流。谁都不敢保证倔强到底的人不会妥协。这个江西小伙,最终还是走成了历史的一页。至于被更多人记住的温玉成,其实和舞台上的将星无关,只关乎那些毫不起眼的选择,以及时间的打磨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