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我解放大军挥师南下,迅速解放了南方各省市。
然而,由于江南地区长期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各个城市在解放后,普遍面临我党干部严重短缺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党决定从山东解放区抽调一批经过多年培养、表现出色的干部随军南下。
这些干部接到任务后,毫不犹豫的告别亲人,毅然按照上级指示南下,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南下干部们的工作可不轻松,他们肩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抵达目的地,他们便立即投入到了紧张工作中,全身心扑到了新解放区的建设发展上。
为了完成党交付的任务,这些山东干部大多数终生未归,那么,他们南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北方干部南下
我党历来都非常重视政权建设,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无论在哪里建立根据地,都会在哪里同步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如此,一旦创建了抗日根据,我党便会立即派遣优秀干部前去建立民主政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巩固和稳定新解放区的政权,党中央迅速从老解放区抽调了一批优秀干部,派他们前去开展建党建政,以及减租减息工作,这一举措使新解放区的政权得到有效巩固。
此后,从老区抽调干部去接管新解放区,便成为了我党建设新区的成功经验。
从1947年秋季起,解放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解放军成功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和陕北的进攻后,战略态势也由防御转为进攻。
随着解放军的接连取胜,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南方各省的接收及城市建设问题成为我党的一个重要议题。
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并防止出现权力真空,党中央于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一次重要会议,既著名的“九月会议”。
在此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随着战争胜利在望,必须尽快筹备三万至四万名干部,跟随大军南下去接管被解放的城市。
特别是江南地区,长期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干部力量严重不足,解放后迫切需要大量工作能力出色,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来领导开展政权建设工作。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九月会议”政策方针,华东局需要抽调15000名干部去支援南方建设。
山东解放区是在抗战时期形成的革命老区,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这些干部不仅具备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而且对党中央高度忠诚,深受党中央的信任。
此外,在抗战胜利后,山东大部分地区被我党控制,与其他老解放区相比较,山东解放区距离华东沿海各省最近。
考虑到这些显著的区位优势,由山东干部前往上海、浙江、福建等南方省市区执行接管任务,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选择,所以,华东局决定主要从山东解放区抽调南下干部。
响应党的号召 万余名山东干部踏上南下征途
1949年3月中旬,从山东解放区抽调的大批南下干部,按照华东局的指示,统一整编为南下干部纵队,纵队下设若干个支队。
为了方便统一行动,所有南下干部都身着军装,并按照军队编制进行管理,另外,南下干部家属都享受军属待遇。
一切准备就绪后,南下干部纵队便开始分批出发。
当时,我党的条件很是艰苦,各方面资源严重匮乏,因此他们的行进都是跟随部队行军,基本上都是以步行为主。
经过长途跋涉,这些南下干部们最终跟随部队相继抵达了南方各地区区。
这些地区刚刚解放,到处都是一片破败景象,百废待兴。
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特务活动猖獗、土匪横行,导致社会秩异常混乱,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此外,这些已经适应了北方生活的干部们初到南方,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巨大,这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困扰,因此,这些南下干部所面临的工作难度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但这些经过党组织精心挑选的南下干部们,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他们一上任,便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了工作中,
南下干部们的主要任务
随军南下的这些干部肩负的任务非常艰巨,他们不仅要有效接管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更重要的是,要将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彻底改造为新中国的可靠根基。
这项任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要想圆满完成它,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正因此,这些千里迢迢从北方赶赴过来的干部们,大多数都留在了这里,终其一生未能重返故乡。
将城市接管过来后,并不意味着成功,更大的挑战是如何有效治理这座城市,南方这些城市长期被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各种手段抹黑共产党,导致当地民众对我党缺乏了解,心存疑虑。
因此南下干部必须深入群众,积极团结各界人士,努力争取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管理好这座新城市。
另外,当时全国尚未全部解放,解放军仍在西南、东南与敌作战,所以保障部队的物资供给,也成为南下干部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深入群众中间进行动员工作,农民们纷纷将粮食、草料送至政府在各地设立的粮站。
在解放军进军西南的过程中,湘、鄂、赣这些新解放区提供了充足的供给支持,为西南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一切离不开南下干部们的辛勤付出。
此外,尽管一些城市已被解放并成功接管,但仍有残余的国民党反动分子、特务以及当地土匪为祸百姓,兴风作浪,严重扰乱了的社会秩序,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恢复。
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还当地百姓一片安宁,南下干部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剿匪斗争。
在肃清了匪患,稳定了社会秩序后,南下干部又马不停蹄地深入到农村,指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
大多数南下干部为建设第二故乡 终身未归
用今天的话来讲,南下干部们都是公务员,但那时中国刚解放,国家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他们从北方历经艰难险阻来到南方后,在刚刚适应了饮食习惯问题后,紧接着又面临着 粮食短缺,吃不饱的困境。
据一位南下前往宁波工作的干部回忆,当时物质匮乏到连最简单的蔬菜都难以见到,每顿饭都只能以盐炒黄豆、萝卜干汤。
即便如此,由于粮食供应有限,大家吃菜时,都不敢用勺子,而选择用筷子小心翼翼的夹,因为一盘菜也差不多就一勺子的量,你一勺子下去,其他人就谁也吃不着。
为了给大家改善一下生活,有时候领导会特意去商店买一些腐乳,来作为大家下饭的菜。
实际上,除了吃不好饭,交通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因为既没有汽车,也自行车,所以工作人员外出办事都靠走路,而值得一提的时,那时候,大家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是下乡去联系群众,因此,白天基本上没几个人留在办公室办公。
那位干部还表示,尽管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发的津贴也不多,但大家的干劲儿却特别足,每天都起早摸黑的下乡去工作,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万余名抛家舍业南下支援的山东干部,为了完成党中央交付的重任,他们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投身于新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建设。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并竭尽所能的推动当地的建设与发展。
这些南下干部用热血和青春,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壮丽篇章,而大多数人终生再未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
1949年,随军南下的这万余名山东干部,犹如给新解放区注入了一股股新鲜血液,使那些被战争摧残的破烂不堪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随着一座座新解放的城市,被我党接管之后,从破败不堪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那些曾经生活困苦的失业职工、贫民以及外来的难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基本生活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南下干部们所取得的这些显著成绩有目共睹,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败退时,曾狂妄叫嚣的“别看共产党接管了城市,却未必能管理好”的预言,如今已不攻自破。
一些曾对我党心存疑虑的民众,如今也彻底打消了顾虑,纷纷称赞“是共产党让穷苦百姓翻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
随着城市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干部人才匮乏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南下干部们没有选择向上级党组织求助,而是决定就地筹办干部培训班。
他们在当地挑选优秀人才进行培养,来充实干部队伍,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深切体会过了背井离乡的艰辛,不愿意后人在经历同样的痛苦。
结语:
当年,不远千里随军去支援南方建设的万余名山东干部,如今已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注重叶落归根,然而,这批南下的山东干部中,大多数人都难以重返故土,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人生一大憾事。
可是在他们看来,这却并不算什么,因为在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受党组织培养多年,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这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