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阵风被歼-10击落显然已经实锤了。一方面有网上流传的BS001和PL-15残骸图片,更重要的是,尽管印度和达索都没有直接承认,但却没有拿出有力事实进行反驳而只有苍白的否认,这又从另一方面反证了被击落的真实性,现在的悬疑只剩下到底被击落几架、以及如何击落的。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毕竟作为失利的一方,想要大方承认自己最先进的飞机被击落,对谁都不那么容易。印度的阵风因为当初采购价格过高,官方和民间反映都十分强烈,甚至一度被国会和法院调查,虽然到最后不了了之,但毕竟埋下了一颗雷,如此高价买来的“最先进”战机,第一次上战场打了第一个照面就被击落,显然难以向各方面交待,保不齐这颗大雷要爆。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其实要从整机的技术先进性以及单机综合性能上来说,阵风应该说并不弱,这和它的设计背景有很大关系。法国不像美国那样有非常全面的空战装备体系、战斗机飞行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非常充分的空中态势信息来帮助自己应对各种情况,相比之下法国战斗机更加强调本身的信息获取能力,由此导致阵风非常注重航电系统的先进性和智能化,航电设备占整机成本的30%以上,并采用集成模块化航空电子设备(IMA)管理飞机的主要功能,通过数据融合对飞机上各种传感器系统进行集成和智能分析,从而减轻飞行员作战时的负担。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阵风还采用了一种名为SPECTRA的综合防御辅助系统,帮助飞行员应对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多种威胁。这套系统采用多光谱传感器的智能数据融合,用多个传感器分别探测电磁波、激光和红外信号,探测到的数据由中央计算机融合和处理,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机载威胁数据库的比较,自动排序并激活优先对策。系统还可以与机载箔条和红外干扰弹联动,甚至还包括2个鱼眼镜头,可以全方位监控飞机周围的状况。这套系统仅从功能性和先进程度来看,可以说不弱于任何一款其它同类飞机。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这也是阵风颇受一些空战体系不是很健全的中小国家欢迎的原因之一,但如此高的集成度也导致单机价格高以及“贪多嚼不烂”。阵风之前参加的历次任务,对手都是基本没有空中力量的游击队和杂牌军,作战效能尚且能够充分发挥,但首次参加对等空战就被整了这么一个尴尬的结局,也暴露出阵风在面对复杂战场环境和健全空防体系时的不堪重用。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中式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则在这次空战中得到了印证。从双方公布的战况来看,印巴两国飞机都没有飞出本国领空,而巴方更是声称作战距离达到160公里,果真如此的话,墨林印象里,这应该是截止目前世界空战史上距离最远的击杀纪录——至少是之一或者前三。

这么远的击杀距离也表明歼-10CE的火控系统和机载武器性能十分强大且有效。阵风虽然谈不上隐身战机,但也采用了大量减弱雷达辐射信号的措施,想要在160公里外完成有效的发现、跟踪、锁定、引导直至精准命中的全过程,对任何飞机来说其实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PL-15虽然是主动雷达制导,原则上属于“发射后不管”的那一类,但弹上雷达功率较小,探测距离一般只有十几至二十几公里,再加上目标也在高速飞行,为了保证命中率,载机在导弹飞向目标的途中仍然需要向导弹给出修正指令——特别是在导弹飞行距离长达160公里的时候。

而这也就意味着歼-10在整个攻击过程中,一直都保持着对阵风的有效跟踪和照射,这又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阵风在被攻击的全程中都没有进行有效反制,也就是并没有对歼-10发射导弹,甚至没有用机载雷达进行锁定。其二是如果进行了反制,那PL-15很可能具备其它制导方式,比如由机群中甚至机群以外别的、未被锁定和攻击的战机提供中制导信号。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如果仅仅是第一点,那或许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寻找原因,比如当时阵风是对地攻击模式,没有挂载“流星”空空导弹、无法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形成有效威胁等等;但如果是第二点,则可能意味着整个空战样式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化阶段,也就是整个机群中的任何一架飞机,都可以为其他飞机发射的任何一枚导弹提供制导,今后六代机“有人机+无人僚机”的一些概念,可能会首先利用“有人机机群”的方式得到部分实现。

另外一个是战斗机的平台化及空战远距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直至上世纪末,战斗机之所以强调格斗机动性,正是因为还需要大量进行目接空战,需要依靠自身的机动性获得有利态势、摆脱不利地位,这时候战斗机还可以说是一件武器或武器系统,而随着导弹性能越来越先进,超视距的“非接触”式空战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今后的战斗机则有可能仅成为发射远距导弹的平台,对格斗机动性的要求将进一步下降,也意味着机体相对老旧、但加装了强大的航电和武器系统的战机,也完全有可能击落综合技术水平更先进的战机,航炮或将进一步完全消失、或只存在个别特定用途的机型。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这次空战也表明印度空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人员上,在现代空战条件下都存在一些漏洞。印度装备的36架阵风是从2019年底即开始、持续到2022年4月交付完成,而巴基斯坦的20架歼-10CE则是从2022年才开始接收,但当月首批6架即进入部队服役,从这几年来中巴军备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及巴方接装的进度来看,巴方飞行员接触歼-10显然时间更长、对歼-10的战技术性能也更加了解和熟悉,这种训练水平上的差异在实战中必然会只进一步放大。

另外巴基斯坦装备歼-10的第15战斗机中队本就是巴方手中的一支传统王牌部队,这支部队从1956年组建,是巴基斯坦空军首个取得空战战绩的中队,此后在历次印巴战争中又多次击落印机,在阿富汗战争中也曾正面拦截苏军战斗机,战斗作风一脉传承。而印度装备阵风的101中队最早是一支侦察机部队,2011年还解散了,现在这是2021年重新组建的,能力水平怎么样不好说、至少在作战精神上差那么一大截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其次是印度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也值得怀疑。这么大规模的多机种机群作战,虽然没有出本国领空,但支援保障机种几近于无,否则哪怕后面跟一两架电子干扰机伴随,都极有可能避免战损或减小损失。当然这是就已知的消息来看,但如果印军本来就有电子干扰机等伴随,则又进一步说明歼-10CE雷达包括PL-15导弹的反干扰能力更加不容小觑,这对中国军迷而言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消息。

还有一点是墨林推测,阵风的这套防御辅助系统,很可能主要是针对俄式武器来设计的。由于外界对歼-10和PL-15知之甚少,SPECTRA的机载威胁数据库中极有可能缺少甚至缺失相应的信号特征信息,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这套系统的效能在这次空战中打折扣或者干脆就失效。而巴基斯坦虽然没有用过阵风,但此前使用幻影III的经历,应该说对法制武器有一定甚至相当的了解,这些也多少都能有所帮助。

最后从参与作战的印度飞机来看,来自法国的和俄罗斯的战机组团,其本身在信息交流、态势共享等方面必然还存在一些隔阂,不同机种飞行员可能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而巴方的参战飞机都来自一个国家,在信息共享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战争中使用“万国牌”武器与单一来源的区别,更彰显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武器装备的英明决策。

从“阵风”折翼看印度空军战力



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动动小手点个赞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