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戴维·珀杜来了,没带橄榄枝,开口就是“安全、强大、繁荣”。
这位是点名派遣的,就连29票反对都没用,而且他一落地就亮了底牌,摆明了:这不是来交朋友的。
那么特朗普派遣他来的原因是什么?他又会为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飞机刚到北京,这位七十多岁的政坛老手戴维·珀杜,还没来得及体会中国首都的空气,也没时间进行惯常的外交辞令,直接就对着镜头和世界,把此行的目的抛了出来:“我的首要任务,关乎美国的安全、强大与繁荣。”
他的这句话,可以说是给中美关系当下阶段下了新的基调,没有客套,没有寒暄,直来直去,目标明确。
这样的开场白,与人们印象中外交官的形象大相径庭,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这位大使不是来促进理解、增进友谊的,他是带着具体的任务清单来的,而且这些任务都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紧密捆绑。
这种不加修饰的表述方式,无疑让外界感到意外,但仔细想想,却又十分符合特朗普一贯的风格:实用至上,利益为先,从不羞于展示力量和意图。
不难看出,珀杜的到来,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这种强硬而直接的味道,但要理解戴维·珀杜为何是特朗普眼中的最佳人选,就得看看他的过往了。
戴维·珀杜曾是大型跨国公司派驻亚洲的高管,对香港那套商业逻辑和操作模式,可谓烂熟于心。
后来,他转身政坛,代表佐治亚州当上了联邦参议员,在共和党内也算是资深人物。
特朗普看中他,无非是两点:一是他在商场上练就的谈判和博弈能力,知道怎么在交易中为美国争取最大好处,二是他在政治上的强硬立场,能在关键时刻不退让。
这正是特朗普所需要的那种“中国通”,不是那种通晓中国文化、讲究人情世故、力图弥合分歧的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官,而是那种知道从哪里下手最疼、最能逼对方就范的“交易者”。
所以,尽管在参议院内部,他的任命遇到了29票的反对,认为他火药味太浓,不像外交官,可这恰恰是特朗普所看重的震慑力,这项任命最终还是顺利过关,可以看出特朗普是多么看中他。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珀杜那句“安全、强大、繁荣”,最有讲究的是词序,“安全”被放在了首位,这在美国的政治语境里,尤其是谈到中国的时候,往往意味深长。
安全,不只是国土安全,更多时候是“战略安全”,是担心被超越、被挑战,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下手已经不知道多少了。
从华为、中芯国际,到新兴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处处都布满了防备,这种“安全”叙事,背后都是美国对中国发展速度和科技进步的焦虑。
珀杜把“安全”置于“强大”和“繁荣”之前,潜台词也很明显:他来北京,就是要时刻盯着,确保美国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感到“不安全”,确保美国在关键领域不会被赶超。
这样一来,也就重新定义了“中国通”这个词,不再是理解中国、欣赏中国,而是了解中国、分析中国,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竞争,甚至压制中国,以维护美国的绝对优势和利益。
珀杜在社交媒体上说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工作,是为了让美国更加安全、强大和繁荣”,听着总觉得别扭,是因为他只强调了单方面的索取和防备。
抵达北京后,珀杜的行动节奏也非常快,他迅速完成了递交国书副本等程序,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这种雷厉风行,固然体现效率,但也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任务来了,赶紧落实!”
这位新大使要落实的任务,结合他“安全优先”的表态来看,未来的中美互动,在经贸、科技这些传统摩擦领域,恐怕只会更激烈。
凭借他深厚的商业背景和对全球产业链的了解,他可能会更频繁地与在华美资企业打交道,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敏感问题上站队。
甚至还有可能在谈判桌上,以更强势地要求中国在技术转移、市场准入等方面做出更多让步,而这些目的都是为了给美国创造更大的安全和经济空间。
特朗普对珀杜寄予厚望,他在社交媒体上夸赞珀杜有四十年的国际商业经验,在参议院军事和外交委员会都有任职,认为这些经历能帮助珀杜在中国“实施维护地区和平的战略”并“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关系”。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透露出特朗普希望珀杜能在中国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的战略意图,而这个战略,核心依然是竞争与压制。
与珀杜不一样的是,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去年上任时,强调的是“架桥铺路”、“推动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友好往来”,核心在于“增信释疑、管控分歧、扩大合作”。
一边在努力寻求合作的可能性,一边则把“盯紧”对方、确保自身“安全”放在第一位,这种出发点的差异,与美国那是大相径庭。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被冻挨打,面对可能再次到来的“特朗普冲击波2.0”,中国显然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准备得更充分了。
中国近年来建立的“不可靠实体清单”、扩大出口管制,都是可以在必要时用来对美国特定企业施压的工具,同时中国商务部对PVH集团的调查,以及关于英特尔可能面临网络安全审查的讨论,也都说明中国手里有牌。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对美贸易依赖度也在降低,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上升,贸易市场更加多元化,中国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到美国之外的地方设厂,目的就是为了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
要知道,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本就是一个缓冲外部风险的巨大优势,而且从更长远来看,当下中国正在大力提升经济韧性和科技自主能力,这些都是中国应对外部压力的根本。
参考资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