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化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是深化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多层次、多体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已然形成,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研究生录取选拨、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等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显著,其中又以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为最。目前国内高校科学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术论文至上”的特征仍很明显,即学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还要求在一定层次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2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接近130万人(含专业型研究生),结合2023年我国北大核心、CSCD、CSSCI收录发表的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数量(科技期刊+社科期刊),估测出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博士)年人均发文量分别为0.75篇、0.45篇和0.42篇,再考虑到其它非在读研究生类型的科研学术人员发表论文情况,则实际这一发文指标值可能会更低。我国学术期刊发稿“供不应求”的矛盾日趋严重,在读研究生“写稿难”“录用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折磨着当代研究生的身心,也滋生一系列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和现象。破除论文至上,建立多元化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是深化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的分析比较

对美、英、法、澳、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开展调研,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多数国家要求学生应完成规定课程和毕业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并可以通过专业实习、科研项目工作等形式代替课程学分或论文;部分学业项目则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即可获得相应学位。在博士研究生层面,一般要求学生应完成规定课程学分、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并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同时也鼓励专业实习、小组共同完成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报告、或对重大知识和观念有原创性贡献等形式替代学位论文,没有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考核博士生研究能力水平的硬性指标。

国内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多数高校采取“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的学位认定模式,要求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还要求学生必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方能申请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一些高校采取了“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可用其他科研创新成果代替)”的灵活变通模式;少数高校(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对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不做硬性要求,采取“课程成绩+学位论文”模式,即修够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国内高校博士学位认定模式也基本包括以上三种模式,区别点在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级别”有所提升,例如硕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般要求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即可,而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则往往要求须被SCI、EI、CSSCI、SSCI等数据库收录。

三、国内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的调查分析

采集国内“985”院校的学位授予细则以及国内世界前500强的大型国企私企的研究生招聘信息,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信息提取,最终确定“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可迁徙技能力”并重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体系,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是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底层逻辑,旨在评价研究生的本体思想特质是否能够成为以德为先的人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持续动力与特征表现,旨在评价研究生能力能否在脱离校园环境后依旧可以持续学习和创新,以及评价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所表现的优异度;可迁移能力是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职业需求表现,旨在评价培养的研究生是否具备在工作岗位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主范畴层面包含道德水平、政治素养、合作精神三个副范畴,在道德水平标准层面要求培养严谨求实、诚实守信、勤奋尽责的高层次人才;在政治素养标准层面要求培养拥护党的领导、遵守法律法规、掌握马列理论的高层次人才;在合作精神标准层面要求培养善于沟通、有团队协同能力、有大局观的高层次人才。

专业知识能力主范畴层面包含专业知识、学术精神、学术能力三个副范畴,在专业知识标准层面要求培养具备完备理论知识体系、学习成绩优良、知识实践技能扎实、能够将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熟练使用的高层次人才;在学术精神标准层面要求培养具备学术前沿探索精神、熟稔研究方法、学风严谨、学术规范的高层次人才;在学术能力标准层面要求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研究基础扎实、有一定科研成果和高水平论文、学位论文质量优良的高层次人才。

可迁移技能力主范畴层面包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身心素质三个副范畴,在学习能力标准层面要求培养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学习习惯良好、学术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在创新能力标准要求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活跃的高层次人才;在身心素质标准要求培养具备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高层次人才。

对全国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31个省市部分高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研究生导师、在读以及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可迁徙技能力”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相关范畴重要性的调查,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3份。调查发现,在学位授予三个主范畴,调查对象认可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能力培养、人格塑成和学术训练,在能力培养(可迁移能力)子体系中,又以学习能力为首要;在人格塑成(自我管理能力)子体系中,多数调查对象认为道德水平在人格塑成中最为重要;在学术训练(专业知识能力)子体系中,学术能力被认为是评判学术训练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科研成果表征方面,有高达70.18%的调查对象认为创造性成果应该作为衡量研究生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但只有29.82%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水平论文是其重要衡量指标,这一结果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以高水平论文为学术能力衡量标准的实际不符,折射出目前“破除论文至上、注重创新性成果”的科研贡献认定理念渐成共识,研究生多元学术质量评价认定体系亟待改革和确立。

四、建立多元化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的措施

守正出新,建立“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可迁徙技能力”并重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破除学术论文至上,推进能力培养、人格塑成和学术训练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各高校注重研究生原始创新力培养,培养符合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积极尝试,建立多元化创新性成果的论文替代机制。学生学术能力评价多元化将是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的改革趋势,积极尝试其它创新成果替代学术论文发表获得学位的方式和方法,降低期刊发表标准、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论文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提高学位论文自身质量、或完成其他创造性成果等途径评价衡量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水平。

压实责任,增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位授予评价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导师审核是研究生学位授予评价中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角色和职业规范对研究生培养是否成功越发起到重要作用,应不断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地位,赋予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权力、责任,把好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环节。

作者:尹小君,石河子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研究(2020MS102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