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九零后,纵横今年正好是而立之年,活了三十来岁,也仅仅见过一回赊刀人,那大概还是九十年代,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有的还记不清楚,大约当时来了一个卖菜刀的,村民纷纷来围观。 卖菜刀的跟个艺人一样,介绍菜刀还会唱,然后就讲这刀是如何如何好,然后就说刀的价格,具体价钱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挺贵的,除了刀的质量好,最大的优势是当时可以不用给钱,只要留下身份证号,签上自己的名字,可以赊账,赊账的时间好像是十年。 我家条件还行,也不缺菜刀,我奶就没有买,但是我家一个邻居买了,而且赊的人不在少数,至于这些村民赊账的心态也很复杂,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奶奶到邻居家窜门,说起了赊刀的事,邻居是一个挺大岁数的人,她说到十年后死不死还是一回事呢,死了就是赚了。
当然,我相信很多人认为十年太久,或许赊刀人就不来了,总之,家家可能都不是太缺一把菜刀,但是就感觉赊了刀就占了便宜。 其实有这种思想,也跟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当时做生意都流行拖欠,有时候拖一拖就黄了,当时的生产队黄了的时候,村民的欠款也都黄了,后来有的村民跟某类似银行的机构大量贷款,最后钱也没还,即使是现在,人们谈论起来都后悔当时没有多贷点。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听闻有赊的东西,一些村民自然跃跃欲试,想要赊一把,我们的村子不算大,也有两三百户,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就赊了百八十把,但是他肯定不是就走我们一个村子,而是周边好多村子,赊刀人具体赊出去多少刀谁也不知道,我只记得他的那个账册是真的厚。
赊刀人后来有没有来要钱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家没有赊,而且我一直在外面读书,除了寒暑假基本不在家,此后也再也没有见过赊刀人。 后来倒是在网上经常看到有关赊刀人的文章,有的文章说赊刀人能够预言未来,往往是以大米价格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来收账,还有说他们是鬼谷子传人,反正把赊刀人说成是一个很神秘的人,差点就成了半仙。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一个人如果真的有那个能力,不要说预言未来,就是能够预感环境走势,凑点钱到股市上杀一波,或者到楼市杀一波,早就盆满钵满,何苦背着一堆菜刀走街串巷,风餐露宿,甚至还要“表演节目”。
其实,我想说,读书还是一个好东西,我学经济的时候,学过一个复利计息,如果是年利10%,复利计息的话七年之后就可以翻倍,比如一千块的投资,按照这个复利,七年就可以变成两千块。 但是,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10%的净利润并不好做,而且每年都要这个增长量,很困难,我们再来看赊刀人的价格。 以我见过的那个赊刀人的营销模式来看,一把菜刀在90年代卖的价格估计也就几块钱,但是他赊的价格,至少十块钱或者二十块,翻了几倍都不止,然而对于大多数村民个体来说,几块钱和十块二十块,其实没差多少,尤其是这个赊刀人在之前把这把刀吹得天花乱坠,感觉这把刀也值十块钱了,和赊起来的价格没有多大区别。
这些赊刀人拿着不知道多少把菜刀,可以说这些人并非普通的小贩子,肯定是和某些刀具厂合作的,价格低到我们想象不到,假设这把刀的价格成本两块钱,以十块钱的价格十年来收款,复利计息的话大概是17%的利率,如果是二十块的赊刀价格,复利可达26%。 稍微懂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好生意,而且我怀疑这些刀很可能是市场经济不经济的时候卖不出去的产品,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很快的赊销出去。 可以说,这些赊刀人本身就是在对赌,只要十年后能够找到你把钱要回来就很划算。
实际上,对赌才是赊刀模式的核心,比如说以大米价格对赌的,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块钱的行情,但是他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赊刀,而是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概只有几毛钱的时候,当时农民对粮食价格的心态肯定是悲观的,认为不可能再次达到一块钱的价格,所以就跟赊刀人赊了刀,农村人平时没意思,也喜欢打赌,大多数情况下,大米的价格还是会出现到一块钱的行情,这个时候赊刀人就来收账了。
当然,这种生意的唯一缺点就是回报周期太常,风险太大,现在为什么都不搞了,一方面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谁家也不缺菜刀,不像当时市场那么大,而且现在老百姓都不缺钱,也不喜欢“赊”这种经济行为了。
当然,经济行为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对赌的市场环境不在了,现在通货膨胀率太高,有的时候跑赢利率,九十年代的钱跟现在的钱购买力上完全不一样,估计那波赊刀人赔的裤衩子都没有了。
赊刀人是商人,逐利是本性,无利可图自然就改行了,作为商人,没有固定的营销模式,只有变换的营销套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