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一边裁员一边找人代工

近日,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一事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5 月 15 日,娃哈哈集团发布声明,确认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但由于代工期间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 2025 年 4 月起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娃哈哈还强调,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娃哈哈纯净水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及该公司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未来将始终坚持自有生产模式。这一声明虽然对代工事件进行了回应,但也引发了更多关于娃哈哈为何选择代工,以及为何消费者对此事件反响如此热烈的讨论。

娃哈哈一边裁员一边找人代工

娃哈哈为何选择代工?

事实上,娃哈哈引入代工生产线并非一时之举。从 2016 年起,为了更高效地覆盖偏远市场,娃哈哈就已将约 15% 的纯净水产能外包。

自宗馥莉掌舵娃哈哈后,公司开始了一系列架构调整与生产模式的转变, 用“去实体化” 策略降低生产成本。2025 年娃哈哈多地工厂开始停产,5月,娃哈哈因员工维权事件陷入舆论漩涡。陕西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的乳品车间自 2 月 16 日停产,娃哈哈关闭了 10 余家分厂的生产线,其中部分与股东纠纷有关。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这次停产有50 余名员工被迫停工,薪资从每月约 5000 元骤降至 1000 余元,仅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80%。类似事件在东北、西北等多个生产基地陆续出现,部分工厂因生产线转移至宏胜饮料集团代加工而停工,员工被迫签署 “自愿离职” 协议。

虽然新购买的高速瓶装水生产线陆续投产,但还没能快速形成产能补充,导致产能不足,这也促使娃哈哈再次寻求代工合作。一方面,在销售旺季或市场需求突然增长时,代工能够快速补充产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避免因缺货而丢失市场份额。2024 年娃哈哈纯净水销量大幅上涨,其包装水市场份额从 2 月的 4.17% 迅速飙升至 5 月的 20.04%,全年营收更是突破 700 亿元,同比增长 40% 。另一方面,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灵活性,可以避免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设备购置,降低生产成本。

代工模式普遍存在,娃哈哈事件却备受热议

在纯净水行业,外包生产线并非娃哈哈一家的特例。康师傅、农夫山泉等企业的代工比例约为 10%-18%。据欧睿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瓶装水市场规模达到 2266 亿元,同比增长 3.6%,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在 2023 年,有超过 30% 的中小型纯净水企业采用了代工模式,大型品牌企业也在不断调整代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为什么娃哈哈的代工事件却引发了消费者更高的关注度?背后存在多重原因。

从品牌层面来看,娃哈哈作为中国饮料行业的老牌企业,拥有广泛的消费者基础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有着较高的期待,一旦出现代工情况,尤其是代工产品被曝出质量问题,就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担忧和不满。此前宣传中 “实验室用水级别” 等高标准的形象深入人心,与代工产品检测问题形成反差,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实际质量与宣传标准之间的差距存在疑虑 。

在消费者认知方面,自有生产往往与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一致性相关联。代工生产的娃哈哈纯净水在包装等方面与自家工厂生产的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品牌的一致性产生了怀疑。此外,今麦郎自身也生产纯净水产品,与娃哈哈存在竞争关系,消费者会担忧今麦郎在代工过程中是否会存在利益冲突,是否会全心全意为娃哈哈生产出符合其品牌标准的产品。

同时,信息透明度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态度。此次事件中,消费者觉得自己的知情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代工产品,因此引发了对品牌和代工模式的不满。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娃哈哈代工事件在行业普遍存在代工现象的背景下,依然引发了热烈反响 。

娃哈哈纯净水代工事件不仅反映了企业在市场变化和内部变革下的生产策略调整,也凸显了消费者对品牌质量和一致性的高度关注。对于娃哈哈而言,如何在未来坚持自有生产模式的同时,重建消费者信心,将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对于整个纯净水行业,此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代工环节的质量管控和品牌形象维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