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朱德正和妻子吃饭,突然十几个敌兵破门而入,大喊:“谁是朱德!”危急时刻,妻子机智地丢给朱德一个脸盆,喊道:“快去给军长打水!”这一个动作,竟保住了朱德的命……
主要信源:(新民网——"我的父辈·英烈篇"——伍若兰)
1929年寒冬的赣南山区,夜幕下的村庄寂静无声,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打破宁静。
朱德和伍若兰借宿的农舍里,一盏煤油灯在木桌上投下摇曳的光晕,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伍若兰正俯身帮朱德整理明日行军要用的地图,她的手指轻轻抚过图纸上的等高线,忽然听见院门外传来异样的响动。
"有情况!"
朱德立即吹灭油灯,屋内顿时陷入黑暗。
杂乱的脚步声已经逼近门口,木门被猛地踹开,十几个黑影端着枪冲进来。
刺骨的寒风裹着雪粒灌进屋子,为首的特务举着手电筒扫过房间,光束在墙壁上快速移动,最终定格在两人身上。
"朱德在哪?"
特务厉声喝问,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电光火石间,伍若兰抓起桌上的搪瓷脸盆塞到朱德手里,提高嗓音说:
"愣着干什么?快去给军长打洗脚水!"
她的声音带着自然的催促,仿佛在使唤一个普通勤务兵。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特务们愣了一瞬,就在这宝贵的几秒钟里,朱德低头接过脸盆,混着夜色隐入屋后竹林。
特务头子用手电照向伍若兰,发现她镇定自若地整理着桌上的文件。
"你是朱德的秘书?"
特务逼近一步。
伍若兰不答话,继续将地图叠好收入怀中。
她深知自己的处境,但更庆幸朱德已经安全脱险。
被押解出村时,伍若兰回头望了眼竹林深处。
月光下,她看见一个搪瓷脸盆静静躺在溪边,那是朱德安全脱险的信号。
她嘴角微微上扬,坦然走向囚车。
寒风卷起她的衣角,但她步履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在赣州监狱阴冷的牢房里,伍若兰靠着墙壁坐下。
审讯者将纸笔推到她面前:
"写个声明,就和朱德划清界限。"
伍若兰提笔蘸墨,却在纸上写下"革命必胜"四个大字。
特务头子恼羞成怒,夺过笔摔在地上:
"你就不怕死?"
她抬头看了看铁窗外的天空,平静地说:
"怕死就不革命了。"
就义前夜,伍若兰将贴身藏着的识字课本交给狱友。
这本用粗糙草纸装订的小册子,记录着她为农民扫盲的心血。
"把这个带出去,交给组织。"
她说。
课本扉页上有她娟秀的字迹:
"教农民识字,就是播撒革命火种。"
翌日清晨,当朱德在密林中看到群众送来的识字课本时,这个钢铁硬汉红了眼眶。
他摩挲着课本上熟悉的字迹,对同志们说:
"若兰用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革命者要像种子一样,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
远处传来枪声,他知道那是伍若兰就义的时刻。
朱德默默收起课本,带领部队继续前进。
多年后,康克清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泛黄的识字课本。
她轻轻拂去封面的灰尘,看到扉页上依然清晰的笔迹。
窗外,一丛兰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永不褪色的故事。
康克清将课本郑重收进档案箱,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本普通的识字教材,更是一段用生命书写的革命记忆。
伍若兰用生命保护朱德的壮举,展现了革命者的忠诚与勇气。
而那个寒冷的夜晚,那个机智的举动,那个普通的搪瓷脸盆,都成为这段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记。
每当春天来临,山间的兰草依旧会如期绽放,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
他们的故事就像这兰草一样,虽经历风霜,却永远散发着淡淡的芬芳,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