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大军区司令员,属于当下中国军史上的罕见存在,仅有两人。究竟,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不寻常经历?是怎样活出了长寿乃至传奇?这背后的故事其实真是怪有劲的。
刀刃上的英雄,没什么悬念地说,就是向守志。不光有多次生死抉择,18岁游击战,54岁少将,后来上将头衔落在肩头。还真巧,他儿子后来也成了少将。最离奇的段子,一说导弹试验成功,官兵们不是领勋章,而是发两个土豆。笑话?可瞅瞅那年月,物资紧缺,土豆就是嘉奖。奇怪吗?不奇怪,真的就是这样!
三次二炮司令员,看着都像是在打怪升级。98岁没丝毫驼背的架势,一张脸写满了倔劲。据说,有一次,他怒呛军中“老虎”,那眼神,就像刀子,钉在那几个权贵身上。到底是哪个“老虎”?这事儿还真不好全说透,就是当时军内的整肃,不容许有半点松懈。他的硬脊梁就连敌人都得服气。能活到一百岁,真没啥道理,只能说,命硬到吓人。
另一个,开国中将曾思玉。打仗时拼命扎竹排,炸点浮桥、趟过天寒地冻的江水。冬天不能下水?老曾才不傻,看得比谁都明白,士兵活着才有士气。他一句“冬天不能下水,要不然士兵伤亡很大”,朴实得让人发愣。当年毛泽东对他说过一句话,“咱的工作很重要,很多军队任务靠你们铁脚板。”这要没点底气,怎敢接下这话。
向守志1917年生人,早年投入红军。场面就不说多宏大了,家里简陋,小山村炊烟袅袅。他16岁跟着泥巴地里爬出来的活人进队伍,没选个轻松的当官路子。排长职务摆在明面,他说不干,倒要从普通士兵混起。是不是倔呢?还真是。可也正是这种拧巴劲,才撑起来后面的将军路。
1938年3月,正好蹦进了神头岭阻击日军。张嘴闭口都是战场凶险,可真到那天,各种惨烈场面让所有人都愣住。向守志拎起一把机枪,不废话,带头往前冲。士兵们怕他没命,死命往回拽。他哪肯退啊?嘴角泄漏出一种狠劲:“这一仗我们能不能赢,就看这会儿!全军覆没都行,死也要打到底。”一颗坚毅的眼神,死死盯着战壕那边的阴影。当时子弹像雨下,大家也管不了什么只能拼命。场面有点乱,战士间那种嗷嗷劲爆发出来,谁也不示弱。
战斗结束,1500日军死在阵地上。这死亡数字,在当时绝对算大事了。消息传到秦基伟那里,一拍桌子嗷嗷乐,“这是我的利剑啊,有了它谁都不怕!”俩人算是英雄相惜,以后抗美援朝时,还真成了机枪搭档。向守志的名号也不是谁都能叫上的。
就说那场著名的西方山防御战。毛主席和彭德怀早有判断,美军攻不下上甘岭,不免就侧袭西方山。向守志赶赴前线,第一件事,带领士兵忙活工事。没有标准器械,他们敲敲打打,随便用点碎铁片都能凑活。后来果然飞机、炮弹一样不少,16,000发轰下来,阵地上烟尘滚滚。“谁都别出防线,等敌人退了再上!”他一声令下,没乱。小股士兵突然袭扰,冷不丁打出一片游击气势,这一下美国佬被打“懵”了。战事火热,向守志偶尔咋呼两句让人心里也猛地一蹬。能不能胜利?谁都不敢拍胸脯,但活着的士兵才算数。
这场仗后来被写进了很多军史材料,成为“上甘岭以外的关键节点”。向守志因此受到高层嘉奖,连毛主席都点名表扬。可这些都没啥用,他自己常说,活着重要,兄弟伙不死才叫英雄。现在想想,标准很低,可那会儿就是这么粗粝。
等到国家发展导弹事业,向守志还是铁了心地往前冲,没命地领着队伍搞试验。成功那天,没啥特别庆典,就给每个战士发俩土豆,说白了啥也不是,却又是那个年代最真诚的嘉奖。一切都显得有点荒诞。
再说曾思玉。长征期间,他抓地图,刘伯承还三令五申“包好别弄湿”,可谁说竹排就不能顶用?曾思玉什么都考虑得周全,军装、便装、伪装,暗地了一套一套地换。每次任务都装束不同,搞得谁也猜不透他啥身份。这种人,兵不厌诈玩得明明白白。
有一次担架员任务掉到了头上,毛主席在担架上看书,队员们一喊,毛问哪儿来的曾主任?曾思玉尴尬一笑。主席顺嘴夸了通信部队一番,说没你们铁脚板哪办得了。听起来不咋地,实则是极大的信任。他心里清楚得很。可也有时候糊涂,多年后想起那些肩上的担子,他说伤的伤死的死,都得扎竹排,桥不搭好又怎么过河?挺狠。
还有次毛亲自交待任务,连夜带人送信。途中可能遭遇突发情况,一路小心翼翼,终算是安全到了,却也捏过一把汗。军史里没写的细节多到说不清,偶尔曾思玉也迷糊,他总觉得,其实很多信能不能及时送到,全靠天命。
两个人身上很像,都属于“能抗事”的人。打仗时义无反顾,平时也抠门到家。不大讲什么人生哲理,该冲就冲,该留就留。他们的荒唐,有时候后辈都学不来。你不服不行,向守志90岁还能把人瞪到腿发软。98岁时,别人都说他硬气,自己瞧着也觉得没啥了不起。
至于这一百岁的秘密,科学家没种说法,健康饮食、生活规律啥的,通篇没影。他们好像不是长寿,是硬生生熬出来的。战争里走过,苦水里泡大的,命就像这块石头,越敲越硬。
他们有的晚年还站在讲台,有的到老还和后辈抬杠。脑子不老,身子也能跟得上,说累全是骗人的。有人说是因为红心不改,也有人说只是命好,遇上大时代。
其实真要说起来,他们身上的这些痕迹、这些情绪,谁也复制不了。难得一见,百年里就出了这么两个怪人。
老头们现在依旧活得明明白白,有的看报纸,有的遛弯,还有的喜欢跟孩子们吹牛,偶尔回想当年,那些仗,仿佛就在昨天。
无关秘诀,无关道理,只是走过来的两个人,凑巧都熬成了传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