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史学大家许倬云留下哪些精神遗产
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文 | 维辰
8月4日清晨,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
许倬云是华语世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史学家之一,研究领域涵盖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与社会学,其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数十年来一直是古代中国研究的典范;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十余种著作,海内外累计发行逾百万册。
但这位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的史学大家,留给世人的不止学术著作,还有不少“出圈”的精神遗产。
——“兴趣最大的是老百姓的事。”
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无锡一个式微的世家大族,但他十分注重“为常民写作”“关注常民”,这与他年幼时躲避战乱的经历有关,“以我们江南读书人的背景来说,这些场景本来是不容易看见的;但我不仅看见了,而且它们深深切入了我的视觉、切入了我的感情。我看见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苦:他们过去的秩序被战争颠覆之后,怎样努力重建、怎样家庭破碎,甚至牺牲了性命……我看见他们在兵灾、瘟疫、穷困、饥寒、离散之中,一家家怎样挣扎求存。”
懂得墨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之后,便格外热衷于为老百姓写史。鲜为人知的是,许倬云也曾踏足新闻界,为报刊撰写社论,也是希望“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提供一般人,了解社会大势”。这与“爱具体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我们的责任。”
从明末东林书院开始,无锡读书人就注重“实学”,一方面研讨有用的学问,另一方面投身于乡里服务,实践儒家传统对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许倬云有意建造“连通历史与现代、大众与学术之间的通道”,注重和公众对话,谈国际形势,谈人工智能,谈教育发展,积极参与解决现实问题,践行“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一生需要借助双拐行走,却取得了不菲成就。在他自己看来,“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并且寄语“有困难的朋友们,上天让你亏九分,他在别处补还你一些,可能补得不够,但够不够要由你自己去补足。这是我的信念,成不成功我不知道,尽其力而为之”。
“往里走”就是将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认真思考,看事看物不再只看表象,思考问题也不局限于欢喜哀愁或得失,如此,“面对问题时,若能超越得失、悲喜等种种感受,外在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我们的心就更稳定了。”许倬云对全球性精神危机、年轻人困境等问题给出的方案,被许多年轻人评价为“治好了精神内耗”。
先生辞世,但精神遗产永存。这些宝贵的人生智慧,将指引越来越多人前行。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