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为何被反政府武装“吊打”

此次刚果(金)东部危机首先是一场刚果(金)内部的政治危机。

刚果金为何被反政府武装“吊打”

2025年1月25日,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兵在刚果(金)北基伍省首府戈马市街头巡逻。图/新华社

| 陶短房

据中新社消息,当地时间2月11日,刚果(金)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组织“M23运动”在该国南基伍省前线再次爆发冲突。

近一段时间以来,刚果(金)东部局势恶化,反政府武装组织“M23运动”攻入包括北基伍省首府戈马市在内的多个重要城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

危机并非“突如其来”

“M23运动”源自刚果(金)政府军中认为自身被边缘化的图西族官兵,他们指责政府歧视并索求更大的政治权利。在刚果(金)东部争夺控制权的100多个武装组织中,“M23运动”是最强大的一支。

M23武装对戈马的包围战自2024年11月起已持续了3个月之久。据联合国估计,仅自今年1月以来,冲突地区已有包括13名外籍维和士兵在内的2900多人在冲突中死亡,至少40万-50万人流离失所。

事实上,早在2012年11月,M23就曾占领戈马并控制一年之久,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下,通过调停和军事干预才勉强收复。

而该地区牵扯刚果(金)、卢旺达、布隆迪等多国的激烈矛盾和冲突则更是由来已久。据中新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截至此次戈马被攻陷前,在过去30年间冲突各方在国际社会介入下先后达成过6次和平协定、停火或休战,最后一次系2024年7月底前达成,但迄今无一能维系长久。

危机激化后,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强烈抨击卢旺达“侵略”,一再要求国际社会对卢旺达进行单边制裁和谴责,并于1月底召回了驻卢旺达的外交使团。

一些国外机构和研究者也倾向于将冲突责任归咎于卢旺达的介入,并将矛盾根源归结为所谓“稀有金属之战”。北基伍省等地盛产半导体产业关键原材料钽、锡。根据不同口径,该地钶钽铁矿产量占全球总量比达50%-80%,此外该地还盛产金矿。

而卢旺达近年来大力发展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同时在全球黄金出口市场越来越活跃。此次冲突升级后,刚果(金)指责卢旺达试图通过支持“M23运动”来控制北基伍省的矿藏并从中牟利,卢旺达对此予以否认。

卢旺达只是外因

刚果(金)面积234万平方公里,是非洲领土面积第二大国,有1亿人口。2.6万多平方公里的卢旺达拥有1409万人口,面积仅为刚果(金)的近1/90。凭卢旺达以小博大,恐怕难以让危机如此延宕反复。

有殖民历史研究学者就指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由于大湖区(指的是非洲中东部东非大裂谷周围的一些国家)是英、法、比利时等殖民国家在殖民时代势力范围的交界处,这些“宗主国”出于自身方便罔顾当地历史、民族渊源任意划分切割,并别有用心地人为制造族群矛盾。

二战结束后殖民者一方面扔下自己炮制的地区、族群矛盾,另一方面仍竭力采用“拉偏架”等手段操纵、利用这些矛盾,以图用最小代价保持其在该地区影响力和既得利益。这导致该地区自分别独立以来战乱暴力不休,并终于酿成1994年震惊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

然而危机并未因大屠杀的沉寂而就此告一段落。原本在刚果(金)东部的南北基伍省等地,亲金沙萨(刚果(金)首都)当局的“瓦扎伦多斯”各部族与胡图族、图西族等大湖区民族的“巴尼亚穆格尼伦”各部族间冲突不断,前者倚仗当时强势的蒙博托(刚果(金)前总统)政府压制后者,双方仇怨甚深。

卢旺达惨剧导致200万以上胡图族、图西族难民流入该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民族结构,部分前卢旺达政府军(大屠杀肇事者)成立“卢旺达解放民主力量”,以这里为据点不断发动对卢旺达卡加梅(卢旺达总统)政权的骚扰,而得到部分“巴尼亚穆格尼伦”部族支持的卢旺达军队则以“打击大屠杀罪犯”为由介入边境另一侧的冲突。

1997年,曾与卡加梅结盟的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政权后,成为刚果(金)总统)偕同卢旺达、乌干达两国军队发起对刚果(金)蒙博托政权的总攻并夺取政权,这在客观上强化了卢旺达在刚果(金)东部的政治、军事影响力。

1998年,老卡比拉和卢旺达关系破裂,开始动用武力驱逐卢旺达军队,并借机压制南北基伍省的部族和反对派势力,爆发了所谓“第二次基伍战争”(1994年为第一次)。尽管刚果(金)和卢旺达2002年达成停火协议并实现关系正常化,但地区冲突的根源早已深埋。

2006年,“巴尼亚穆格尼伦”部族领袖、前刚果(金)政府军军官恩孔达宣布成立反政府武装“全国保卫人民大会”(CNDP),刚果(金)指责卢旺达为“幕后黑手”,而后者坚决否认。

在国际社会斡旋下,两国在2009年发动联合边界行动,逮捕了恩孔达,并推动金沙萨政府和CNDP签署和平协议,由时任刚果(金)总统约瑟夫·卡比拉和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共同担保,CNDP在放弃武装前提下作为政党参与刚果(金)政治活动,其武装整合为刚果(金)政府军和警察的一部分。2009年约瑟夫·卡比拉和卡加梅在戈马举行历史性会晤,人们一度认为“问题业已解决”。

但2012年3月23日和平协议破裂,“巴尼亚穆格尼伦”部族中强硬派随即打出“M23”的旗号,在卢旺达当局支持下重新扛起反政府旗帜。尽管在西方国家背后施压下,当年的反政府攻势最终被挫败,但错综复杂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2019年齐塞克迪就任刚果(金)总统,上任后力图采用铁腕政策加强对东部的政治、经济控制,采取了包括高压针对当地部族、强行接收和重新分配当地重要矿产开采权等措施,令当地矛盾再次激化。

2021年,沉寂已久的M23揭竿再起,而与此同时,齐塞克迪却在2023年寻借口要求东非共同体维和部队(2022年派驻)离开,以更听命于自己的政府军、雇佣军和民兵取而代之,令本就惴惴不安的“巴尼亚穆格尼伦”各部族更加仰赖M23和卢旺达军,并激化了金沙萨当局和当地其他势力间矛盾。

2023年12月,M23和其他9个刚果(金)反政府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组建“刚果河联盟”和“刚果及其人民尊严行动党”,以前刚果(金)独立选举委员会主任南加阿为盟主,公开喊出了“改朝换代”的口号。2024年8月,齐塞克迪指责卢旺达“侵略”并在两天后缺席判处南加阿死刑,促使危机进一步升级。

如今“刚果河联盟”已有17个刚果(金)反政府组织参与,刚果(金)东部冲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正如刚果高等研究院历史学家恩达维尔所指出的,此次刚果(金)东部危机首先是一场刚果(金)内部的政治危机,其次才是非洲大湖区的地缘政治危机。卢旺达的介入是危机的外因,而刚果(金)自身的内部问题则是危机的内因。

刚果金为何被反政府武装“吊打”

2月8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总统鲁托出席东非共同体(东共体)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联合举行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图/新华社

解决的答案在哪里

连日来,联合国安理会、非洲联盟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和东非共同体(东共体)两个区域性组织都在积极斡旋,力图尽快给这场“可能导致严重区域性危机”的热点降温。

2月8日南共体和东共体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联合峰会,呼吁“立即无条件停火”。但2月3日M23的“单方面停火”和2月8日国际社会斡旋下的“临时停火”均维持不到3天即告破局。

一些观察家指出,由于近年来卢旺达的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国力和国内民族和谐也显著提升,金沙萨当局试图仿效2012年,通过推动国际社会尤其西方社会对卢旺达实施单边制裁暂时压制矛盾已不现实。

事实上国际社会迄今主流意见,仍是“立即无条件停火”和“开辟人道走廊”,敦促各方实现“政治解决”。

当地许多观察家指出,刚果(金)和9个国家毗邻,民族和地缘政治矛盾错综复杂,仅试图靠引入国际势力解决“外因”,却试图继续无视国内民族、地区和经济矛盾等“内因”,是无法从根本上消弭危机根源的。

撰稿 /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