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廉臣,生于屯城,

表里山河,源远流长。

鸾翔凤集,群星闪耀。

他们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历史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晋大地上,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走进山西名人故里,探寻历史人文印记。今天为您讲述的是——张慎言故里。

五朝廉臣,生于屯城

张慎言(1578—1646年),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阳城屯城里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为正一品重臣。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和诗人。

屯城村位于阳城县东15公里,历史悠久,因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屯兵屯粮于此而得名,旧称“虎谷”。这里建筑遗产丰富,有金代的殿宇、舞楼,元代的祠堂、古窑和明清时期的民居、官宅等。

张家在屯城是个大家族,五世之内出了三位进士。张慎言祖父,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后官至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六十年后,张慎言中进士。清康熙壬午(1682年),张慎言侄子张泰交又成为进士,后来官至浙江巡抚。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34岁的张慎言考中进士,开始了他一生跌宕曲折的政治生涯。他先是任寿张知县,后又调至曹县。泰昌元年(1620年),张慎言因政绩卓著,被擢升为陕西道御史,出按屯田,厘奸剔弊,不避权贵。

熹宗天启即位,宫廷接连发生了史称“三案”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一系列事件。朝廷各方议论纷纷“三案”,慎言也上疏,认为对于这些案件,只要惩处一二当事人即可,没有必要牵连太多人员。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因为一个事件层层牵连开去,很可能就成为各派系之间罗织罪名、相互构陷的由头,于国于民都无利。接着,御史贾继春以请安选侍被谴,张慎言上书疏救之,触怒了熹宗,被夺俸三年。

崇祯三年(1630年),张慎言因谳耿如杞狱,触怒了崇祯帝,又一次被罢官。罢官后的张慎言回到了阳城故里,他退居虎谷,筑泊水斋,博搜经史,优游于山水、诗文之中。当时位于山西南部的阳城流寇不断,为抵御流寇的侵袭,张慎言倾尽家财,于崇祯五年筑“同阁”,并在阁中掘井蓄水,储备粮食、炭药。一旦流寇来袭,乡里百姓都躲入阁内,同时设丁壮在阁顶悬机设炮。流寇几次经过,都只能远远避让,不敢有所冒犯。在同阁的示范作用下,郭峪城、砥洎城、黄城等防御工事才相继建成。

寇退后,又遇上饥年,疾疫大作,百姓的损失不亚于流寇的杀掠。张慎言又耗资赈灾。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悲惨境况,张慎言深深地痛心于天灾人祸给百姓带来的种种疾苦,写下了《点灯行》《寇至》等大量诗文。

他的书法作品更佳,所书碑记、家书、屏联,虽然信手挥毫,却被人们看做精品,尽数收藏。与当时的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藐”之美称。

张慎言一生坚贞不屈,“怀负志节”,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五朝的动荡岁月里,仕途几度沉浮却初心不改,“宿德重望,位登崇阶,极备尊荣。”

如今,在阳城县的海会书院内,张慎言与杨继宗、王国光、陈廷敬、田从典等27位勤政爱民、刚正廉洁的清官,交相辉映,成为阳城县廉政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也成为大家崇廉尚德的典范。

(来源:山西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