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仅供参考
牛栏江古称“堂琅江”或“车洪江”,历史上是滇东北与黔西北的重要水道。牛栏江发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在嵩明县境内牛栏江上游原称车洪江, 果马河为正源,发源于寻甸县金所乡烂泥管,一路往南,到嵩明境内与对龙河汇合后,叫东洪江;与马龙河相汇后,即称为牛栏江。
图片仅供参考
牛栏江全长约461公里,(其中干流全长423公里)其中云南段约300公里,贵州段约123公里。流域总面积约13,278平方公里,其中云南境内约11,000平方公里,贵州境内约2,200平方公里。
牛栏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上游(云南段)降水较多,下游(贵州段)相对较少。年均径流量:约50亿立方米 ,最大流量(汛期):可达2,000~3,000立方米/秒(受季风降水影响)最小流量(枯水期):约50~100立方米/秒!河面宽度上游(云南段):一般宽约30~80米 ,中下游(贵州段):部分河段可宽达100~200米,峡谷段较窄,仅20~50米
图片仅供参考
牛栏江的主要支流包括:
云南段:马龙河 、以礼河、硝厂河、小江、普沙河、弥良河、对龙河、杨林河、匡郎河等。
贵州段:哈喇河(威宁县)、玉龙小河(威宁县) 等。
牛栏江最终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交界处汇入金沙江(长江上游干流)。
图片仅供参考
流经的主要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马龙县、嵩明县)
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麒麟区、沾益县)
昭通市(鲁甸县、昭阳区、巧家县)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地理特征:上游(云南段):以山地、高原为主,河道较窄,水流湍急,多峡谷。
中下游(贵州段):地势稍缓,但仍以山地为主,部分河段形成深切河谷。
著名峡谷:牛栏江大峡谷(云南段),深度可达数百米,景色壮丽。
图片仅供参考
牛栏江流域的历史
一、古代历史(先秦—明清)
秦汉时期:属西南夷地区,汉武帝时(公元前2世纪)纳入犍为郡管辖。
东汉时期,牛栏江下游(今威宁一带)属朱提郡(今昭通),是“南夷道”的一部分,连接四川与云南。
2. 南诏、大理国时期(唐—宋)
南诏国(8—9世纪)时期,牛栏江流域属拓东节度使管辖,是南诏与唐朝的缓冲地带。
大理国(10—13世纪)时期,该地区属东川郡,以畜牧业和矿业闻名。
3. 元明清时期
元代(13—14世纪):设立乌撒乌蒙宣慰司(今威宁、昭通一带),牛栏江成为云南与贵州的界河之一。
明代(14—17世纪):东川府(今会泽、东川)因铜矿开采兴盛,牛栏江成为铜矿运输的重要水道。
明政府设立乌撒卫(今威宁),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土司叛乱。
清代(17—20世纪): 铜矿经济鼎盛:东川府(会泽)成为全国最大的铜矿产地,牛栏江沿岸的铜矿经水路运往四川泸州,再转运至北京铸币(“京铜”)。 改土归流:清政府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加强中央控制。
咸同回民起义(1856—1873):云南回民起义波及牛栏江流域,鲁甸、威宁等地发生激烈战斗。
近现代历史(19—20世纪)
1. 晚清至民国矿业衰落:19世纪末,东川铜矿因资源枯竭逐渐衰落,牛栏江流域经济转向农业。
红军长征经过(1935—1936):红二、六军团长征时曾经过威宁、会泽等地,在牛栏江流域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
2.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开发:20世纪50—70年代,牛栏江上修建了多座水电站。
图片仅供参考
历史文化遗迹
1. 会泽古城(云南)历史:清代东川府治所,因铜矿兴盛,有“钱王之乡”之称。
遗迹:会泽江西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清代铜商所建)
铜运古道(牛栏江曾是铜矿运输要道)
图片仅供参考
2. 威宁草海(贵州)历史:古代称“松坡湖”,是云贵高原最大淡水湖,历史上是彝族、苗族聚居地。
文化:每年举办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等民族节日。
3. 鲁甸伊斯兰文化(云南)历史:清代回民聚居区,咸同回民起义的重要据点。
遗迹:拖姑清真寺(建于清雍正年间,云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牛栏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区,主要民族包括:汉族(明清移民后裔,主要分布在城镇)
彝族(云南会泽、贵州威宁,历史上是乌蛮后裔)
回族(云南鲁甸、昭通,清代迁入)
苗族(贵州威宁,明清时期迁入)
牛栏江是金沙江的重要支流,流经滇黔两省沿岸多民族聚居,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价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