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家新开的咖啡馆,因在社交平台上自称“杭州首家禁止儿童进入咖啡馆”而引发争议。

和一般的咖啡馆不同,这个咖啡店明确将“儿童禁入”设为店规。

据这家咖啡馆的店主表示,她本身并不厌童,只是之前在咖啡店工作时,确实遇到过小孩吵闹乱跑,提醒家长管教却被回怼的情况,所以她开店写明“儿童禁入”,是出于自己对店内氛围的预想和期待,也是想给那些同样喜欢安静,害怕喧闹的人们,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但是,不少网友在争论之中,讲述了自己遭遇“熊孩子”的经历,表达对“熊家长”的不满,将话题拉入了“厌童”的舆论漩涡之中。

这样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出现,此前有网友发文称,有咖啡店出现“厌童现象”。根据网友发出的图片显示,这家咖啡馆在门口立了一个“3~13岁儿童谢绝入内”的标识牌,主理人在黑板上还补充了拒绝儿童的原因:“店主厌童”。内容被发布后,立即引发了网友的不满。

除了国内咖啡馆,在网络上引起争议的还有韩国的“禁儿童区”,同样也是因为咖啡店限制孩子进入的话题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

前不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近年“儿童禁入区”在韩国越来越普遍。韩国不少咖啡馆正式声明:本店不欢迎小孩!并在入口处张贴了“No Kids Zone”的标语。

禁止儿童的原因也还是一样,这些店家觉得小孩子太吵、经常乱跑乱动,会影响到咖啡馆里其他学习或想安静休息的客人,也担心熊孩子会用手去触摸或不小心打破店内摆放的装饰品。张贴告示就是希望为自家顾客营造出不受打扰的区域。除了“禁儿童区”等标语,有的咖啡店甚至还加上了“dog yes,kids no”的话。

禁止进入是否涉嫌歧视?

2021年首尔的一项调查发现,高达73%的韩国民众表示,设立“儿童禁入区”可以接受,只有18%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反对。

而“儿童禁入区”也不只出现在韩国。餐馆和咖啡馆出台“儿童禁入区”的政策同样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地引发争论。日本航空、马来西亚航空、印度靛蓝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还为乘客提供了远离婴幼儿的座位选择。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还对游客设置了最低年龄限制。

“儿童禁入区”成为一种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争议也随之而来。

支持者认为,监护人如果对孩子监管不力,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许会对公共场所里的设施和他人带来麻烦或伤害,企业主有权维护自己的经营环境。

爱尔兰一家禁止儿童入内的咖啡馆在官网上表示,他们希望为成年人提供“自我时间”,让他们可以安静地“花点时间思考”。

但反对者认为,这种做法涉嫌歧视儿童,甚至剥夺了孩子在公共场所的基本权利。

格罗斯大学儿童研究教授约翰·沃尔说:“公共场所可以禁止大声喧哗和令人不安的行为。但一个醉酒的成年人在餐馆里对伴侣大喊大叫比一个哭泣的小孩更令人不安,儿童不该成为特别被针对的目标。”

沃尔和其他一些专家指出,这样的规定违反了国际人权法,这项法律禁止基于包括年龄在内的歧视行为。“他们不保护儿童的基本权利,而是保护成年人不必与儿童打交道的所谓权利。”沃尔说。

悉尼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艾米·康利·赖特表示,“儿童禁入区”的设立打破了一项基本的代际协议,即我们应该给予儿童和老年人更多的关爱。赖特认为,这样的做法非常短视。

网友评论

记者注意到,在该杭州咖啡店店主的帖子下面,已经有四千多条评论,意见相当地“两极分化”。

较多网友对这一规定表示赞同,认为店主有权利制定自己的经营规则,有时候确实也很需要一个安静喝咖啡的空间;但也有网友认为,这就是明晃晃的歧视儿童,煽动当下愈演愈烈的“厌童”情绪。甚至有人会直接打电话来骂店主,或是在网上给这家店写差评。

据了解,微博上曾有一起投票——你支持儿童禁入区普遍化吗?多数人表示支持。

媒体评论

对此评论,从法律上来说,商家的确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顾客群体。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进行商业交易时,应遵循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商家不得以任何强迫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其产品或服务,同时,消费者也不得对商家施加压力要求其提供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由此可见,只要有合理且合法的缘由,商户有权拒绝某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歧视的定义是对某个特定群体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实话说,消费就是个你情我愿的事情,商家不愿做儿童的生意,那带孩子的家长就不要去他家消费,不就行了,谈不上什么损失,自然也不会有被歧视之感,更没有必要上升到“厌童”的极端思维。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综合、、新周刊、光明网、网友评论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