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在位61年,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功勋卓著,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因为康熙身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武将没有充分的信任,在“平三藩”和“征噶尔丹”时,都是以满族将领为主,唯有在“收台湾”时,重用一位汉族武将,此人就是后来被封为靖海侯的施琅。施琅身为明朝旧臣,3次背叛旧主,康熙原本不信任施琅,李光地说了8个字,从此台湾收复,中国多了位英雄。
施琅这一生,和郑成功一家仅仅联系在一起,施琅出生于福建,从小不好好读四书五经,但喜欢练剑,对兵书非常感兴趣。明朝末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身为海盗,势力很大,最后郑芝龙被明朝招安,成为明朝著名的海防将领,施琅17岁从军,投在郑芝龙麾下。
施琅比郑成功大3岁,因为争强好胜,他和郑成功一直合不来。对郑芝龙而言,一个是自己的爱将,一个是自己的长子,都是左膀右臂,为了避免二人争斗,郑芝龙特意将二人分开。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明朝正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帝王(崇祯帝)自缢而死,清军随即入关,在明朝一干旧臣的拥立下,成立了“南明王朝”,南明小朝廷一路南迁,退守福建,郑芝龙带领施琅和郑成功等人,在福建迎接南明小朝廷。所以说,和那些留着家产逃命的“东林党”相比,施琅明显好得多。
但好景不长,郑芝龙意识到南明不会长久,在洪承畴(明朝降将)的劝说下,郑芝龙打算投降多尔衮,此时,施琅仅仅跟随郑芝龙,投降了清朝,背叛了明朝。而郑成功则宁死不降,和父亲闹掰,带着心腹,去了厦门,随后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 郑芝龙带领施琅等人投降清朝后,清朝出尔反尔,郑芝龙被杀,施琅被逼无奈,逃到台湾,投降郑成功,这是施琅第二次背叛。可惜,郑成功明面上接受施琅,暗地里却为难施琅,最终因为政见不合,郑成功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施琅含泪逃跑,又投奔了清朝。
历经3次背叛,施琅全家被杀,孤身一人。顺治虽然收留了施琅,但却不提倡收复台湾。因为顺治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是蛮荒之地,不值得清朝大动干戈。 康熙亲政后,对台湾一直耿耿于怀,只可惜一直没有抽出身来,康熙二十一年,清朝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开始筹划收复台湾,此时施琅在清朝被闲置了25年,但廉颇未老,壮志仍在,一心想杀到台湾,为父亲报仇。当然,台湾的郑成功也去世了,执政的是他的长子郑经。
想要收复台湾,康熙陷入了纠结之中,清朝八旗子弟不乏能征善战之辈,但若说出海打水战,这不是满洲人的特长。因此,康熙先调任姚启圣为福建总督,为平定台湾做铺垫,然后慢慢思考选人问题。康熙虽然不信任汉族武将,但对汉族文臣还是较为亲近的,康熙朝,陈廷敬、高士奇、李光地、张英等文臣,都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尤其是李光地,他十分得康熙宠信。
李光地了解康熙的心思,于是向康熙推荐施琅为将,收复台湾。理由是,施琅擅长水战,而且对台湾、对台湾郑氏都非常熟悉。康熙非常迟疑,第一是他不太信任汉人将领,第二是施琅多次背叛旧主,有和台湾有瓜葛,派他去存在极大的风险。李光地不仅以身家性命做担保,并且对康熙说“琅必灭郑氏,报父仇!”李光地说出这8个字的时候,康熙十分开心,笑曰:“去请施琅来!”就这样,施琅被康熙派往福建。
“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这句话是施琅临行前,给康熙的奏疏里面的原话,可以看出,在施琅心中,收复台湾不仅仅是报家仇,更是为了祖国统一。 康熙二十二年夏天,在姚启圣的支持下,施琅率领水师,从铜山起航,直击郑军防守最弱的八罩岛,然后以此为据点,拿下澎湖,郑军开始慌乱。此后,施琅连战连捷,郑军主将刘国轩被施琅打败,郑克塽面临巨大压力,最终决定投降。施琅只损失了329名清军,就收复了台湾。
施琅占领台湾后,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自己的私仇,他不仅主动去祭拜了郑成功之庙,还高度评价郑成功对台湾发展的贡献,让台湾百姓和将士们深受感动。为台湾顺利回归做好很好的铺垫,因此,康熙对施琅称赞不已,封施琅为靖海侯。
笔者认为,评价施琅,不能只看他3次背叛旧主,其实,施琅第一次背叛明朝,是跟随主将郑芝龙,他只是随从人员。第二次背叛,与其说是施琅背叛清朝,不如说是清朝背叛郑芝龙。第三次,施琅背叛郑成功,实在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施琅在康熙的麾下,成功统一了台湾,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事业做了重大的贡献,此人,应该被称为英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