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大家肯定也能感受到,目前国际的局势其实是非常的紧张的,不是两个国家导弹对轰炸,就是贸易之间针锋相对,总之就是看似和平,其实暗流涌动。
有专家提出,对于中国来说,新一轮的风暴将要来临,有三个新的挑战已经出现,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风暴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有哪些挑战需要应对?我们该如何去迎接这些挑战?
再不生育可能就“断代”了
这几年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生孩子了,网上一堆人说:宁愿养猫养狗,也不愿生个娃,好像大家都在集体躺平,不过说实话,这些声音也不是空穴来风。从数据来看,中国的生育率确实在下滑,甚至有点接近日韩那种趋势了,如果生育率一直下降,那真的有可能走上他们的老路,这是第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中国的情况其实跟他们还真不一样,虽然出生人口在减少,但我们还没有陷入完全无法应对的困境,毕竟中国目前还有强大的人口基础打底,就说16到59岁这个主力劳动力人口,我们整整有9亿人,是日本全国人口的九倍,这么庞大的劳动力基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优势,而且我们这代人的整体素质也在提高。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确实没那么热衷于结婚生子,但他们更愿意投资在自己身上,更注重成长和知识的积累,这其实是中国人才红利的开始,举个例子,一个研究生可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比过去五个体力劳动者加起来还多,这说明我们已经从拼数量,开始转向拼质量了。
国家对这一点也早有准备,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无论你是大学本科毕业,还是职校出身,只要你肯学习钻研,基本都有出路,各地政府也在搞终身学习,扩大高职招生,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核心目的很明确:不能只靠多生孩子来维持经济活力,而是靠一批又一批有本事的人才继续接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手上还有科技这张王牌,以前一条生产线得靠几十号人忙活,现在一个机器人就能顶好几个,再加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这些东西,很多工厂现在都能做到几乎不需要人也能正常运作。
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大大提升了效率,这些技术的发展,就是我们面对老龄化压力时最有力的武器,所以说不生娃不代表一定会青黄不接,也不代表社会要停摆,只能说我们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个时代的我们,靠的不是拼孩子数量,而是靠教育,制度和创新,一起把中国的未来撑起来。
局势越来越乱!
这几年全球局势的关键词就是一个字:乱!今天美国对我们加关税的,明天又是以色列和伊朗对着放导弹,可以说一天就是一个变化,甚至有些国家还动不动就以安全威胁为借口切断合作,封锁我中国的科技。
但这种时候中国并没被带节奏,我们没跟风搞对抗,也没被这些无端的指控威胁到,而是另起炉灶冷静应对,甚至悄悄完成了战略调整,别人忙着搞小圈子,我们已经开始开拓新市场,稳住老朋友,拉近新朋友。
很多的国家其实一直高呼要“去中国化”,找各种的理由针对中国,甚至拉着别的国家一起孤立中国,这样的行为得好听点是要摆脱依赖,独立自主,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怕我们跑太快太强,影响到他们的地位。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中国早就不只是“世界工厂”了,我们现在是制造强国,更是技术大国,芯片和新能源这些他们想围堵的领域,我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产业链,甚至还领先,当初芯片被断供,很多人担心中国半导体产业完蛋了。
但现在你再看,国产芯片企业一个个冒头,技术进步得比预期还快,虽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了,但是最起码一直在突破和创新,缺啥就补啥,别的制裁反而让我们的科技进步了一大截,这就是对某些国家最大的反击。
而且中国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用合作稳住大局,一带一路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些国家和我们合作不是因为我们有钱,而是因为我们有诚意,你有资源我有市场,你需要技术我愿意投资,这种合作方式才能真正的合作共赢,而不是靠着军事基地变相的进行“殖民”。
再比如东盟,早些年人们可能觉得东盟和中国关系一般,但现在呢?贸易总量稳居第一,互相依存度越来越高,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关系,其实是最有韧性的伙伴,当世界越来越碎片化时,中国却在努力促成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这纷乱的世界里,真正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格局和定力的,正是它在不确定中展现出的清醒与坚持,中国所展现的,已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着眼全局的智慧与胸怀。
制造业格局大变
小时候谁家买个外国货,那可以说是非常潮流了,电视、洗衣机、冰箱,全是进口的香,人们当时对国产的产品的认知就一个字:土,那个时候中国制造还在起步阶段,大部分厂子就是给外国品牌代工的,工人们干的是最累的活,赚的是最少的钱。
但现在谁还敢说中国制造土,现在国产品牌不光站稳了脚跟,还跑到了世界前列,你想买个新能源车,肯定绕不开中国品牌,走在全球各个国家,基本都能看到中国产品的影子,哪怕是高端装备制造,咱们的东西也开始出口到欧美了,这背后就我们几十年一点点攒出来的底子。
从中关村到深圳湾,从张江高科到成都高新,这些地方早就不是建厂房的工业园,而是造芯片的科技园,最开始我们靠引进技术,但很快就意识到:永远靠别人喂饭,是吃不饱的,于是开始拼命做自主创新,你卡我脖子那我就绕开你另造一条路,哪怕慢一点,也得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你看到的就是:全国各地的高新区不再只是生产线,而是实验室,不再只是代工厂,而是设计中心,那些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高精尖项目,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新标签,比如说宁德时代的电池,全世界车企都想抢,比如大疆的无人机,连美国的军方都要重点提防。
传统产业也没被落下,原来采煤是“命悬一线”的活,现在有自动驾驶矿车,把危险全留给了机器,以前做服装要几十道人工环节,现在自动裁剪,自动缝制一气呵成,效率和质量都翻倍,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威力。
这场转型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一批批工程师和科学家一砖一瓦堆砌出来的,当我们不再只是制造别人想要的,而是创造世界需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崛起。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